疫情全球蔓延,蝗灾卷土重来,我们是不是得囤粮了?【外媒深一度】
近段时间来,国外的新闻中不时会有这样的场景:在对疫情恐慌的情绪感染下,人们“浩浩荡荡”地去超市扫货,疯狂采购粮食、厕纸等生活必备品。人群过后的超市货架上,各类商品已所剩无几。
这种恐慌情绪或多或少地传递到了国内,一些地方的百姓也纷纷购买了比往常要多的食物。
囤粮潮出现 VS 供应链断裂
一边是超市里哄抢的人群和空荡荡的货架;而另一边,在食物的生产源头,世界各产地堆积如山的农产品正在田地里一点点腐烂。
△ 4月3日,在荷兰珀默,一名男子正在囤满土豆的自家农场仓库中工作。他的土豆由于关闭的餐馆而面临着滞销的困境。(图片来源:路透社)
由此可见,很多地方的作物本身并没有减产歉收,只是滞销了。
4月4日,路透社在《新冠病毒在近期经济震荡中还挫伤了全球食物供应链》一文中说,农业和食品供应链受到人口流动限制的严重影响,这才引起人们对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更广泛的担忧。
在全球范围内,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无法前往田野进行收割和播种。卡车司机太少,无法保持货物正常运输。飞机轮船等被限制通航后,农产品的运输能力也直线下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屈冬玉在名为《不要让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一场饥饿游戏》(Don’t let COVID-19 become a hunger game)的文章中指出,目前世界上的粮食足够供应给所有人,因此没有必要惊慌失措;但同时人们也必须面对一个挑战,那便是可能无法给有粮食需要的地方提供充足食物,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中国缺粮?放心!饭碗端得稳稳的
袁隆平院士曾说:“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中国古代至近代,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而造成的粮食绝收与饥荒,都让现在的中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的问题。
那么,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国内粮食供应稳定且能自给自足吗?
△ 4月3日,一名工作人员在重庆市江津区储备粮有限公司的成品大米仓库内操作装卸车辆装卸袋装大米。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中国进口粮品种中占比最大的是以大豆等粗粮为主的饲料粮,仅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到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但我们日常大量需求的大米、小麦进口分别只占国内消费总量1%和2%,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调剂品类结构。
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发布会谈了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的情况。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解释说,即便新冠肺炎疫情还在继续蔓延,中国的粮食进口国巴西、美国是疫情比较重的国家,但巴西从农场主到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保持出口顺畅。4月下旬美国大豆进入播种期,预计大豆意向种植面积增加。为了落实年初中美已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自美国进口大豆今年也可能会有所增加。
疫情+蝗灾,非洲面临双重危机
由于非洲在3月份处于雨季,大范围的降雨会使得第二波沙漠蝗虫的数目达到第一波的20倍。目前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东非国家的沙漠蝗虫灾情仍然十分严重。数十亿新生的沙漠蝗虫从繁殖地索马里出发,为了寻找随着季节性降雨而涌现的新鲜植被,而不断在大陆上大面积迁移。
△ 在乌干达东部的库米镇,一个男孩正敲打手中的金属驱赶田地中漫天遍野的蝗虫。(图片来源:Al-Jazeera news)
而非洲当地的人们试图与蝗虫作战时,往往徒劳无功。
据彭博社消息,肯尼亚边境附近一个名叫Abokat的村子里,一些农民试图敲打金属、吹口哨或扔石头驱赶蝗虫。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抬头,当地采取的居家隔离举措使他们无法在屋外长时间聚集。
半岛电视台称,在乌干达,当地政府已经部署了2000多名军事人员来执行蝗虫控制行动。但是由于某些农药的缺乏,导致他们无法使用比地面行动更有效率的飞机来喷洒农药灭虫。
尽管出现了新一波的蝗虫,但消息中透露,当地政府仍敦促农民开始耕种以确保粮食安全。然而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应该建议人们停止种植农作物,以观察沙漠蝗虫灾害发展的方向和阶段。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住蝗灾。
种或不种,无疑都会对当地粮食的产量造成影响。如果蝗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想象的是,非洲大地将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与粮食歉收的双重危机,蝗虫也可能再次向亚欧大陆侵袭。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