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京剧里的故事(1)

京剧剧团过去叫作“戏班子”。戏班里谈起京剧中的故事有一个习惯的说法,叫做:“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有的书里把这句话翻译成京剧演过的戏有“三千八百出”,这恐怕有点想当然。实际上,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三千、八百、数不尽都是形容京剧演过的戏很多;列国、三国、唐、宋都是古代历史时期和朝代的名称,这是说京剧演的大多是历史故事。

京剧到底演过多少故事,现在很难说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有一位京剧专家陶君起,他编过一本书,名叫《京剧剧目初探》,专门搜集京剧演过的故事,一共有1383个。实际上,京剧演过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个数目。如果把京剧里的故事串联起来,简直就像是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从神话传说中,人类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不同寻常的、或是很有意思的故事被搬上京剧舞台。

京剧里的故事绝大多数都来自各种小说、演义。《 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等小说里的故事改编成京剧的特别多。有些戏,京剧虽然是从昆剧、梆子等古老剧种中移植过来的,但是它们的最初来源仍然是这些小说。 
 

在京剧刚刚形成的时候,就有一位既是演员,又会编剧的杰出艺术家,卢胜奎,他把《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编成了36出京剧连续剧。这种连续剧在当时叫作“连台本戏”。他自己在剧中扮演诸葛亮,另外两位杰出艺术家程长庚演鲁肃,徐小香演周瑜。他们的演出非常成功。三位演员分别被观众赞誉为“活孔明”、“活鲁肃”、“活周瑜”。这部戏也成了京剧的代表作品之一,直到今天其中的许多精彩部分还经常在舞台上演出。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其中的《群英会· 借 东风》、《长坂坡·汉津口》等几出戏还拍成了电影。

京剧的故事在人民群众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与其他戏曲故事一样,历来是中国人民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京剧最擅长搬演的是与政治有关系的故事。与政治有关系也就免不了要打仗。所以,京剧的故事很多都是军国大事。古代军国大事的主人公自然少不了帝王将相。因此,有人就把京剧称为“帝王将相戏”。刚才提到的“三国戏”就属于这一类。

然而,京剧里的帝王将相故事经常会受到历史学家的批评。因为,很多故事在京剧里根本就不按照历史书上的记载来写。譬如,有一出戏名叫《二进宫》,写的是明朝皇帝朱载猴死了以后,宫廷内部的一场斗争。 
   
  朱载垕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死的时候,太子还是一个婴孩。于是太子的外祖父李良就阴谋夺取皇位。他要女儿李艳妃把政权暂时让给他,说是等太子长大以后,再把国家还给他。有两位忠臣,一个是定国公徐延昭,一个是兵部侍郎杨波,他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他们看穿了李良的诡计,苦苦劝说李艳妃。李艳妃轻信自己的父亲,把两位忠臣赶出皇宫,让出了江山。李良大权到手,立刻露出狰狞面目,把女儿、外孙打入冷宫。后来,杨波、徐延昭调来军队,抓住李良。国家又回到了朱姓太子的手里。

这个民间艺人创作的故事,不仅情节完全是虚构的,而且作者对宫廷生活也很不熟悉,戏里的许多细节和语言都很不真实。难怪有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二进宫》这类戏“几乎没有一句是通的”。那么,是不是这样的戏在思想内容上就完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了呢?如果不是,那么它的价值又是什么? 
   
  其实,这个京剧剧本的作者虽然不熟悉宫廷生活,写了一些不但没有发生的事情,而且也是宫廷里不太可能这样发生的细节,然而,他们对于封建社会却是了解的,特别是对封建制度的本质了解得很深刻。封建制度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国家是皇帝的私人财产。皇帝有一句名言:“朕即国家。”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皇帝我就是国家”。正因为国家江山成了皇家的私人财产,皇族们才会演出《二进宫》这种把江山让来让去,实际上是夺来夺去的闹剧。京剧中的这类故事很多,它们让我们在今天能形象的看到封建社会这种最本质的真实。从这一点上说,京剧故事仍然不失为我们的“教科书”。 

京剧是一种市民艺术。京剧的故事往往充满了封建时代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人情味。许多小说演义中的故事经过京剧在舞台上重新创造以后,这种倾向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大家熟悉的杨家将故事,从小说到京剧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宋代杨家将征辽的故事,宋元时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被编成杂剧。到了明代,出现了比较完整的长篇小说。小说杨家将的主题,现在通常说它是宣传“爱国主义”。其实更确切一点说,就是“忠勇”二字。 
   
    这部小说有的版本全名就叫《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清代的封建统治者很看重这个主题。嘉庆皇帝亲自主持,由宫廷文人集体创作,对这一主题大加发挥,编出了一部240出昆曲连续剧在皇宫里演出。取名叫《昭代箫韶》,意思是:“ 升平时代的雅乐 ”,后来昆曲衰败,京剧流行起来。当时清朝掌权的慈禧太后,又让大批宫廷文人把《昭代箫韶》改成京剧本,一边改一边排,足足改了两年,改成了147出,据作者们自己表述,编演这部戏的目的是为了“喝破愚蒙”、“ 感发忠孝”。很明显,教化忠节是数百年来杨家将故事的一个传统主题。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对这个主题怀有兴趣。 
   
    但是,京剧里杨家将故事却与这种传统不大一样。特别是多年来未经过广大观众不断选择淘汰,经过几代京剧艺术家千锤百炼后,成为经典性作品的杨家将戏更是与杨家将故事的传统主题大异其趣。今天舞台上流行的杨家将戏很少是真正描写宋辽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借这场战争作背景,描写战争中人的悲欢离合。可以说,京剧杨家将戏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杨家将在战争中的浪漫爱情。如,写杨继业与佘赛花的《佘塘关》;写杨延昭与柴郡主的《状元媒》;写杨宗保与穆桂英的《穆天王·穆柯寨·辕门斩子》。另一个内容就是大量的描写杨家将在战争中骨肉离散的感伤故事。如,《托兆碰碑》《五台会兄》《洪羊洞》《太君辞朝》《四郎探母》。这些戏几乎都是抒情歌剧,京剧行话叫“唱功戏”。特别是像《托兆碰碑》(又名《李陵碑》)这出戏,写的是杨继业之死。在传统故事里是杨家将“尽忠报国”的核心情节。可是在京剧里,这出戏的核心却是描绘和抒发骨肉离散的悲痛与绝望。

杨继业是陷入军事和精神的双重绝望之中,才碰死在“李陵碑”下的。他在战斗中遭到上司潘洪的陷害,被辽兵困在两狼山,“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使这位大将在军事上陷入了绝境;而他在饥寒交迫中梦见前去找救兵的儿子浑身是血前来托梦,则造成了他精神上的崩溃。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就是运用了优美动人的唱腔音乐集中抒发了杨继业的这种绝望和痛苦。 

再譬如《四郎探母》这出戏。杨继业的四子杨延辉在战斗中被俘,改名换姓后当了辽公主的驸马。这个情节与小说是一样的。但是以后的故事,小说与戏却不大一样。在小说中杨四郎几乎就成了宋军的间谍。最后与宋军里应外合打败了辽军,显然杨四郎仍是一个尽忠报国的形象。但在京戏《四郎探母》里的杨四郎却是另一种形象。这出戏是在宋、辽两军摆开决战架势的情形下开幕的。不过,整出戏没有一场是描写双方交战的。杨四郎从辽营偷进宋营探望母亲。又从宋营告别亲人回到异族妻子的身边,唱来唱去唱的是战争给这两个畸形家庭带来的离散之痛。必须指出的是,在京剧里,正面描写杨家将战场厮杀的戏不是没有。从皇宫里搬出来的《昭代箫韶》就不说了,其它像《铁旗阵》《孤注功》《翠黛山》等,都曾经由著名演员演出过,可是没有一出能够流传下来。而《四郎探母》这出写离散之痛,骨肉之情的戏,则是久演不衰,流传至今。如果要寻找原因的话,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艺术形式上的成功之外,恐怕就是这些戏鲜明而强烈地表达了普通民众对于残酷战争的厌恶情绪,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京剧之所以能成为广泛流行的艺术,也正是由于它的故事里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 
   
  京剧是一种通俗艺术。传统京剧的剧本都是由粗通文墨的艺人自己编写的。后来,虽然有不少文人成为京剧艺术家,但是面对剧场里大批文盲或半文盲观众,他们所编写的京剧的剧本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作品。京剧剧本的叙事方式总是平铺直叙。凡是与故事有关的情节、人物,不论巨细都要一一明场交代介绍,有时还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交代。一般来说,京剧剧本里不会有让一个智力正常的观众看不懂的故事,哪怕他一字不识。然而,奇怪的是,今天的观众经常埋怨说“ 看不懂京剧”。这个原因实际上不在京剧剧本身上,而是由于舞台演出和今天观众的文化背景发生变化而造成的。 
   
  许多京剧一开始都是连续剧,行话叫作“连台本戏”或“本戏”,这种本戏往往都有十数本,演全整出戏需要十几天、甚至几个月,不可能经常演出。所以,剧团里总是挑选几段最精采、最吸引人的戏,经常演出。这种戏的片断,行话叫作“折子戏”。从整本戏中精选出来的折子,故事自然是有头无尾,甚至无头无尾。但是,过去的观众对于这些戏的整个故事都很熟悉,像《三国》、《水浒》、《杨家将》、《西游记》、《岳飞》、《施公案》、《包公》等都是过去家喻户晓的故事,从中抽出一段故事,观众很容易理解。而今天的观众缺乏这种文化准备,对折子戏就不容易看懂。这种障碍只需要自己稍稍补充一点知识,再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是很容易排除的。

《红楼二尤》

《红楼二尤》亦称《鸳鸯剑》,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至第六十九回。陈墨香编,荀慧生代表作。
    剧情:贾珍妻尤氏之庶母,携女二姐、三姐,因助办丧事,住宁国府中。三姐钟情于柳湘莲。贾琏素日垂涎二姐、三姐,二姐为妾之后,又思纳三姐,与贾珍共献殷勤,被三姐痛骂。三姐始告二姐拟嫁柳湘莲,于是由贾琏代媒,湘莲以家藏鸳鸯剑为聘礼。后湘莲误听传言,疑三姐不贞,欲退婚,三姐乃自刎以明心,柳悔恨出家。王熙凤知贾私娶二姐,用计将其接入府中,故意折磨之,二姐产子,凤姐先害死其子,又用毒药鸩死二姐。
 

《陈圆圆》

京剧《陈圆圆》是名旦朱琴心于1923年首演的剧目,杨小楼、马连良先后饰吴三桂,侯喜瑞,郝寿臣先后饰多尔衮。本事见清陈次云《圆圆传》、清末丁传靖《沧桑艳》传奇、吴伟业《圆圆曲》、《明史通俗演义》第一百回和《吴三桂演义》前四回。
    剧情:明末,姑苏名妓陈圆圆有艳名,吴三桂欲得之,而为田宏遇携入京。吴三桂进京勤国,向田索来圆圆。吴驰援山海关,李自成破北京,圆圆为闯将刘宗敏所获,禁于宫中。吴三桂闻讯大怒,遂请清兵入关。内监王之俊救圆圆出宫,送至正在追击李白成的吴三桂军中。清帝入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摄政王多尔衮为之易朝服。陈圆圆劝吴不要忘了故主,吴闻之汗颜。(连载一)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