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学中的二十四节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彭承祖)著,最早版本名为《实验系统医学》,印于山西省立中医专校。由现代中医名家李可作序。
彭子益简介:
原名彭承祖,(1871——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初白族中医学家。精通经史子集,曾任(清)太医院医师。同时代的“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医学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共三册)对其著作有收录。
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非常系统地阐述过,关于二十四节气在“大周天”中的活动规律,此处所说的“大周天”,是指地球外空臭氧层以内陆核以外的所有空间。或称之为“大宇宙”,
而人体,可称之为浓缩的“小周天”或“小宇宙”:宇宙万物之间互为整体,人体五脏六腑,五体(筋,脉,皮,骨,肉)之间互为整体,以及人体与宇宙之间互为整体。——这就是古中医学的整体观。现代西方医学只是一门撇开整体谈局部的医学,表面看起来,似乎把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研究得非常精细透彻,但在许多疾病面前依旧无能为力,——此为西医之弱势。西医的弱势需要中医的强势去弥补。——这才是名正言顺的中西医结合。西医简单地把人体当作解剖肢体,却在治疗手段上过于复杂化;中医复杂地把人体当作小宇宙,而在治疗理念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调动“轴”(中气)的运转,带动“轮”(四维:气的升降浮沉)的旋转。人体的五行圆运动正常了,人体也就复归正常。
人身之气分卫气,营气。宗气,中气。卫气行脉外,营气行脉中,宗气守胸中,中气潜藏,出没于脾肾之间。宇宙的中气(轴)在地平线,人体的中气(轴)在脐上二寸“下脘”处)。
农历把春夏秋冬四季分割成二十四节气并非空穴来风,凭空捏造,而是古人在知天理明地理懂万物的前提下划分出来的。按照彭子益的划分,他将宇宙间的大气运动共归类为六气:
初之气:(周期45天)(厥阴风木)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由立秋之后下沉到地表之下水中的热气(阳气,地热)开始萌动,但尚未升出地表。动而上升,阳热与水气化合,生成木气。木气主动,动而不通,乃为风木。厥阴,阴之极,地下之寒极。阴极必阳,阳之动也。初之气为阳气萌动之气。
二之气:(周期45天)(少阴君火)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此时地热上升,出于地表。木气扶摇直上,地下阴气一息尚存,故为少阴。阳气升临四宇,如君临天下,故为少阴君火,又称热火。
三之气:(周期45天)(少阳相火)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此时地表之上阳热饱满,地表下阳气不足,是为少阳。小暑之后,夜间阳气开始下降。又君临天下,为相者次之,故称相火。
四之气:(周期45天)(太阴湿土)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此时地表热极,地下之阳气时有上升,地下寒极,是为太阴。又火在水下生气,火在水上生湿,故为湿土。
五之气:(周期45天)(阳明燥金)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五气之后,地表热满,经金之收敛之气,开始下降,此时地表之下 阳气充足,湿气已收,地面之上空,大气压力最大,秋高气爽,是为金气当令。大宇光明,故称阳明燥金。
六之气:(周期45天)(太阳寒水)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六气之时,地表之阳气全部降入地下水中。造化之气,中下为本,中下阳极,是为太阳。阳藏水中,水外极寒,故称太阳寒水。
六之气,时令病发生之根源。圆运动的天人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著。治之失时失误,死之速耳。
(番禺,蔡一村,翠香园,2021.9.8.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