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杂谈
摘要:驴一样的朋友。
驴友杂谈
驴者,旅之谐音者也。驴友即旅友。
发明这一词汇者,必为谙熟中国历史之人,盖以驴为古人最重要之交通工具也。农人娶妻嫁女、市人走亲访友、诗人探幽寻胜,无不以驴代步。宝马香车,实乃豪强权贵所专属,非寻常人家能消受。影视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镜头:一个含羞带俏的女子骑在驴背上,一个憨头憨脑的后生牵着驴缰绳,天地苍茫,宇宙洪荒,一男、一女、一头驴,仿佛讲述着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民族,藏在生命里的秘密。
“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在我对驴还没有多少认知时,放翁的这首诗,这落魄、凄凉、无奈却又不甘之意境,就已深深触动我心。在以后的杂乱无章的阅读中,竟然发现,驴子原来是诗人的偏爱。钱钟书在《宋史选注》中概括的最为精要:李白在华阴县骑驴,杜甫《上韦左丞丈》自说“骑驴十三载”,唐以后流传他们两个的骑驴图;此外像贾岛骑驴赋诗的故事,郑綮的“诗思在灞桥驴子上”的名言等,也仿佛使驴子变为诗人特有的坐骑。
驴,这么个寻常牲畜,既是市农之必备,又是诗人之偏爱,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融聚一身,多么奇妙。因此,把旅友呼为驴友,也不可等闲以谐音戏称视之。
人在旅途,无论现实所需,还是情感所需,都要与人为伴。在短暂的旅程或是漫长的人生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呢?答曰:驴一样的朋友。简称,驴友。何以言之,因为驴有三德。
其一,才貌庸常。其身也短,其形也小,其色也暗,面长耳硕,既无纵横疆场之勇,又无负重驾撵之能,貌不惊人,力不孚众,且憨态可掬。其为友也,只可增益对方,而无任何压力与威胁。
其二,性情温顺。载货亦可,载人亦可,犁田亦可,骑行亦可,男女老幼,皆可驱役,忠心耿耿,言听计从,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其为友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三,浑身是宝。其肉可食,其汤可饮,其皮可胶,其毛可毡,其鞭可药,浑身上下,无一无用。是为友也,百利而无一害,皆为我用。
此三德者,驴之所以为友也。呜呼,世人皆欲得交驴友而不欲为驴者何哉?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使然。
鸣谢:封面及文中照片均为顺义教研孔建斌老师摄影作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