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炉如此珍贵
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明代为什么开始喜欢这种香炉呢?受宋代的影响,中国隔着元代,元代是一个蒙古人统治天下的时期,它在文化上跟宋代有差异,到了明朝刚刚恢复了以汉文化为主的这个文化的时候,他非常怀念那个文化,怀念宋代那个文化,那么他文人对香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要铸造香炉。
作为一种前 无 古 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它不仅将我国古代的铜合金技术发展到了巅 峰,也开创了一代铜器之先河。自创始之日起,宣德炉就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得到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钟爱,上至帝王将相,商贾,下至庶民无不为宣德铜器之魅力所折服。甚至有了“文房诸器,宣炉为首”的说法。
宣德炉最妙处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明朝万历年间,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曾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据史料记载,宣德炉有40多种色泽,如茄皮色、藏经色、棠梨色、仿宋烧斑色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古宣德炉一般锈迹有多层,且多种颜色间过渡自然。因为当时的冶炼铜不纯的原因,所以会有铁锈的痕迹。“如果青锈和铜黄没有过渡,属‘青黄不接’,多为仿品。”就像我们的古钱币一样,其锈迹浮在表面,用醋一擦或用指甲挖,就容易脱落。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像油漆,越放久越耐看。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这是区别真假的重要标识。
宣德炉已经是一种金属工艺的普遍称谓,明晚期及清代都铸造过“宣德炉”,只要符合宣德炉的基本条件都可称为宣德炉。就如同“景泰蓝,”并不一定非是明代景泰年间铸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