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粉的底线:大唐最大疆域面积1237万平方公里,不能再加了

  网络上有一个很搞笑的词,叫地图开疆,今天就借着讨论唐朝最大疆域面积,具体展开说一说。先说一个史学界公认的结论,唐高宗时期1237万平方公里是普遍采纳的数据,而非1500或者1798万平方公里。

  争议根源之一:羁縻问题

  第一个将羁縻这个词发扬光大的太史公司马迁,虽然这个词不是他原创的。

  羁,原本指的是马络头,也叫马笼头,是用绳子或者皮具绑在马头的器具构成部件之一,有控制马匹的作用。中医的络脑,可能有借鉴这个意思。司马迁则将其引申为军事控制的意思,后世又进一步增加政治控制的含义。

  縻,原本指的是牛靷,牛鼻子上套着的绳子,后来词义扩展为连接马或者牛与车的牵引皮带,马或者牛正是通过靷拉着车子前进。所以这个靷有联系的动力的意思,而经济正好是不同势力之间最好的连结手段,所以司马迁将其引申为给与经济或者物质上的支持与抚慰,促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

  当然了,也可以大致认为这是两种控制手段,“羁”偏向镇压(军事、政治),“縻”偏向怀柔(经济、物质)。前者主要是宣示主权的作用,表示你的地盘是属于我的领土范围;后者则具有浓烈的笼络的意思,包含着以夷制夷的思想。而这两个手段,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政权的主要统治手段。因为中原王朝主要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生活不是很适应,所以这些手段就成了权宜之计了。

  羁縻州指的就是,使用羁縻手段,治理他们的地盘,所置之州。羁縻州的统治相对中原与江南地区的州道郡县,统治力度要弱很多,因为羁縻州最多只是派兵镇守,具体到地方的治理,还是得依赖当地的首领或者统治者。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运动,废除当地首领与统治者,改为朝廷委派官员管理当地,是对羁縻州问题的改革措施,由地方自治转变为更稳固的朝廷直属统治。

  与“改土归流”类似的做法,其实在唐朝也有,比如东北地区就是以营州为中心展开解决羁縻州问题的。只不过因为当地时不时出现的叛乱,以及安史之乱的影响,会在直属州与羁縻州之间互相转换。也正是这种转换,使得疆域面积出现争议。

  很多人认为羁縻州不能纳入疆域范围,因为统治不稳固,所以用地图开疆来讽刺这种行为——这其实是不对的,羁縻州是可以算到疆域范围内的,只是需要注意羁縻的程度与时间问题。所以西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漠南地区、漠北地区等等,只要大唐派兵过去镇守,当地的政权服从统治,都可以以羁縻州的身份纳入大唐疆域。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特别注意时间问题,即便是唐高宗时期1237万平方公里的数据,维持时间也不长。甚至在之后的武周时期还曾丢失了一部分领土,比如安西四镇等等。尤其是东北地区的营州之战影响十分深远,使得这一带附近的区域,容易在直属州与羁縻州之间变动,甚至也有一度独立出去的。比如天门岭之战之后,渤海国就独立了,变成有争议的领土。

  当然了军事力量完全退出羁縻州,才不算羁縻州。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恢复往日的辉煌,唐玄宗一直致力于消除武周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边镇大肆用兵,为的就是解决羁縻问题。至于失去羁縻特征,还能不能纳入疆域范围,又涉及到第二个问题——藩属国了。

  争议根源之二:藩属国

  藩属国的底线是要向某个王朝的统治者称臣,这个不能变。其在内政、外交、经济,甚至军事上,都受制于某个王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藩属国与殖民地含义不太相同,藩属国是能保有一定内政、外交、经济,甚至军事上的权力,范围要比羁縻州大。而殖民地是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完全受制于人,实际地位比羁縻州、藩属国还低下。

  不过半殖民地国家有一部分可以算到藩属国里面,但藩属国不全是半殖民地。原因在于殖民地的“殖”有派人过去的意思,藩属国不一定,可能最多只是派军队过去,也可能什么都不派。比如西域诸国基本是属于藩属国的地位,唐朝的时候主要是派军队过去镇守,当地的统治实际还是由各藩属国的国王或者部落首领完成,所以算不到殖民地里面去,只能说是藩属国。

  网上有一个唐朝最大疆域面积1500或者1798万平方公里说法,其实就是将吐蕃认为是藩属国,然后算进去了。他们认为,唐太宗时期李世民曾册封吐蕃统治者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吐蕃成为大唐的藩属国,所以将其纳入大唐疆域里面。

  但是大唐一来没有派兵过去镇守,二来也没有对吐蕃进行内政、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控制,实际是不能算成藩属国的。而且文成公主和亲虽然带来了和平,但到了唐高宗时期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又转为敌对了,实际是平行的关系,不是君臣关系,更不能算成藩属国了。

  1500或者1798万平方公里的说法,可能是加上了吐蕃这块面积,这个是不准确的,是真正的“地图开疆”行为。吐蕃纳入领土范围,至少真正称得上藩属国至少得宋朝以后,尤其是元朝开始才比较符合严格的藩属国定义。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位与统治稳固的顺序是直属州大于羁縻州大于藩属国大于殖民地,直属州是基本盘,羁縻州是即将纳入的基本盘,藩属国称臣的诸侯国,殖民地是亡国了的诸侯国。其中羁縻州到藩属国之间的转换,且可以重合,经常容易引起疆域争议。比如前面讲的渤海国,还有高句丽、南诏国,在羁縻与藩属国之间摇摆,是否能纳入疆域范围容易引起争议,因为他们从羁縻州独立出去的时候,有时称臣符合藩属国的定义,有时反叛,又可能不能算进去。

  不管怎么样,在安史之乱之前,这些摇摆区域大致底线还是在藩属国这个程度,要不要算进去,就看你的理解了,反正我是认为可以算进去。

  唐高宗时期疆域构成

  理解了上述概念,再具体分析一下唐高宗时期的疆域构成,就比较有头绪了。

  唐朝的疆域也跟前人有关,首先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秦朝的基本疆域,然后是汉武帝开拓的河西走廊与西域,接着是蒙古高原(其中以漠南为主,漠北实际没有统治)。到了唐太宗时期,开拓的首先是汉朝的基本盘,包括汉朝时期的羁縻州,实际是在恢复前人的地盘。

  然后唐太宗灭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唐高宗灭西突厥、高句丽、百济等都是灭国行为,之后实行的是羁縻统治,设立都护府,他们连藩属国地位都不是,所以将几片区域纳入疆域范围是没有问题的。唐高宗时期西域有安西都护府驻军,葱岭以西的吐火罗也是羁縻统治,所以这一带也能算到疆域面积里面。

  所以虽然唐高宗时期急剧扩张,对他们的统治力度可能没那么强,还是羁縻统治为主,但实际大部分不牵涉到藩属国的争议。唯一能谈上藩属国争议的可能是新罗与南诏,这里分别介绍一下。

  南诏国本来存在“六诏”势力,处于偏南方的为细奴逻所领导的这一支才是真正的“南诏”。其他“五诏”势力一直在吐蕃与大唐之间摇摆,但细奴逻这一支为了兼并其他“五诏”,在唐高宗时期向大唐称臣,企图借助大唐的力量来达到目的。唐高宗给细奴逻封了个官为巍州刺史,名义南诏上变成了羁縻州,不过实际是藩属国地位。

  新罗也与南诏类似,很狡猾,本来一直与高句丽、百济敌对,企图吞并他们。后来隋唐几代帝王屡次派兵征讨,终于在唐高宗时期灭掉了高句丽、百济。新罗在这个过程中的策略就与南诏类似,向大唐称臣,借助大唐的力量灭掉对手,然后伺机兼并他们,不过唐高宗时期新罗开始还没敢乱来。

  后来乘着大唐与吐蕃冲突加剧之际,新罗开始统一半岛之路。当然了新罗也害怕大唐报复,灭他的国家,所以马上向大唐称臣请罪,重申藩属国地位。大唐重心在对付吐蕃上,所以就默认了新罗在半岛的统治权,从此退出半岛的羁縻统治,这一带也变成是藩属国性质。

  我是比较倾向于将这南诏、新罗这两个“藩属国”算进去的,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虽然这个疆域维持时间大概32年左右,不算长,但是还是相对稳定的,比武周时期、唐玄宗时期争议要小得多。这样一来,1237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确实是大唐最大的疆域面积,不存在“地图开疆”问题。

  最后还是提醒一下,吐蕃不能算进去大唐疆域,羁縻州都可以算,藩属国虽然有争议但也可以算进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