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立夏·夏朝初建·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读

 

一.夏朝初建(节选)

 

(五)大禹立夏

 

【夏,是大禹所建立的作为阶级统治工具意义上的国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朝代,为开天辟地之大事。国家领导人的天子之位是大禹继承得来,而并非首创,所以夏朝并不一定是中国作为国家而存在的第一个王朝。】

 

帝舜执政五十年后去世,大禹按祖制服丧三年,然后把帝位禅让给帝舜的儿子义均(商均),自己躲避到了夏后氏封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义均而来朝拜大禹。这样的朝拜,是一种远古人心向往的“投票表决”,也是中国“民主集中制”的萌芽。

经过这一切程序,大禹面向南而接受了天下诸侯的朝拜,正式成为中国天子,宣布改国号为夏,全国各地农耕统一使用夏历。帝禹元年,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中国首次出现了作为阶级社会、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朝代,这就是夏朝。

夏朝的建立,是由原始部族亚细亚社会“国家”文明,进入到阶级性质国家文明的大革命。当中国正式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的时候,与众不同的是,记载大禹动用武力征伐的国家,只有共工、曹魏、屈骜、有扈、三苗等五国,而前来参加涂山会盟、接受大禹考核的方国,数以万计。防风方国诸侯仅仅因为迟到就丢了脑袋,可见国家天子大禹的权威达到了何等程度!

这是一场近似于和平演变的“政变”,首先因为具备了从黄帝开始到尧舜时代亚细亚社会的“国家”政治基础。自从炎黄融合、战败蚩尤九黎之后,中国就形成了“阶级国家”的雏形,从黄帝到尧舜,中国具有官制的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炎黄集团用华夏先进社会文明对野蛮部族进行教化,同时也融合进其他部族的先进文明,进行了大范围的“国家统一”意义上的部族文化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凡是不能用德行教化解决的社会矛盾,则采取战争手段、或征伐与教化相结合的手段解决。尧舜时代,帝舜出征多达三十次,国家统一的社会矛盾,基本上提前得到解决。而大禹又在身先士卒地治水,许多矛盾都化为了和风细雨,所以夏朝阶级国家的建立,基本上风平浪静。

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国家紧密团结的过程。大禹向帝舜的汇报,生动展现出他在治水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全国政治的:“大水弥漫接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顶,漫没了丘陵,老百姓沉没陷落在洪水里。我乘坐四种运载工具,沿着山路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同林官伯益一起,把新杀的鸟肉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它们流到四海,挖深疏通了田间的大水沟,使它们流进大河。我同农官后稷(jì音同季)一起播种粮食,把百谷、鸟兽肉送给民众,让他们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于是,民众就安定下来了,各个方国都开始得到了治理……”

大禹治水工程从帝尧时代就已经开始,走遍了帝舜所制定的十二州,涉及到无数地方利益,之所以能够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首先是因尧舜所领导的“大国”已经形成。

由于治水改变了地貌,黄帝划分的九州被帝舜划分为十二州,大禹摄政后又重新划定九州,然后对九州规定“五服纳贡”和“井田农耕”,为夏朝阶级社会的形成打下了经济制度基础。这五种服役的地带,最远达到几千里之外,成为后来夏朝国家的政治管理疆域。

治水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九州四海之境,大禹在每州征集三万人,每五个诸侯国设立一个诸侯长,由各诸侯长领导基层治水工作。大禹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规模地调动诸侯官员和使用庶民(奴隶)劳力,没有尧舜时代“国家”统一的巨大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大禹对诸侯官员和底层劳动力的支配,就是夏朝阶级社会的等级分工基础。

当时治水,难免会有些方国不服从于大禹。大禹治水的第二年,就打败了曹魏方国,之后又使用军事武力,征服了共工氏、屈骜氏、有扈氏等阻拦治水的方国,以行其教。大禹很早就掌握了帝舜的国家军队,这就是夏朝阶级社会,天子动用国家军队进行镇压的预演。

治水过程中,阻拦治水的方国毕竟为少数,大绝多数部族方国是心甘情愿服从大禹的。

大禹十分尊重当地习俗。裸国是一个尚未开化的氏族方国,有不穿衣服的习俗,大禹为了尊重那里的民众,脱掉衣服入境,出境之后再穿上衣服。就这样,大禹每走一地,就去除了一地水患,农田面积不知增加了多少,直接拯救的方国多达一千八百多个。大禹治水成功,使得各部族方国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子孙万代都得到了好处,人们都尝到了服从国家统一管理的甜头,这就是建立夏朝奴隶制国家的民心基础。

夏,是大禹所建立的作为阶级统治工具意义上的国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朝代,为开天辟地之大事。国家领袖的天子之位是大禹继承得来,而并非自己抢来的,所以夏朝并不一定是中国作为国家而存在的第一个王朝。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北的陶寺古城遗址,早于夏朝大禹时代,随葬品显现出当时社会复杂的等级制度,以及极度的贫富分化。如果其为帝尧都城的推测得到证实,那么夏朝并非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的猜测就将得到证实,而且尧舜时代是否为阶级社会?是不是阶级国家?也将重新定性。

 

【主要参考文献:先秦《尚书》、先秦《山海经》、先秦《左传》、先秦《国语》、先秦《孟子》、先秦《吕氏春秋》、两汉《史记》、两汉《尚书大传》、两汉《帝王世纪》、两汉《淮南子》、唐《通典》、清末《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今《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今《朱绍侯主编·国家高校教材·中国古代史》】 

2014-10-20                                    


                     

(0)

相关推荐

  • 乱七八糟说夏朝,都邑在哪里?疆域有多大

    夏朝到底有没有?都邑在哪里?疆域有多大?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夏朝的这个"夏"字. "夏"字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没有夏季的含义的,她应该是一个图腾或者族徽,代表一个 ...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禹治水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十分了解,大禹新婚不久,却要马上离开妻子治理大水.他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却不入,哪怕是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出生,也没有选择回家看看.可能大禹也是不想 ...

  • 【张氏】汉代张氏为什么以清河为郡望

    [张氏]汉代张氏为什么以清河为郡望 张氏宗亲 张氏 3天前 张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称,张氏排名第一,在现当代张氏也仍然稳居中国姓氏三甲之列,足见张氏宗族 ...

  • 神秘的夏朝:夏朝从何而来,因何灭亡?一文让你清楚明白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夏朝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王朝--之前虽然存在三皇五帝这些君王.但这些君王属于公天下时代.不过,到了20世纪,人们对于夏朝的认知,产生了分裂:有人认 ...

  • 中国历代战争——尧舜禹攻伐三苗之战

    2019-03-27 23:51 战争时间: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期间,在尧.舜.禹三个时期,分别对三苗部族发动的战争 战争双方:尧.舜.禹VS三苗部族 战争目的: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江汉地区的 ...

  • 征伐三苗·夏朝初建·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读 一.夏朝初建(节选) (四)征伐三苗   [大禹征伐三苗国,是中国第一次被<国语>记录下来的将战俘沦为奴隶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不在夏朝早期 ...

  • 商朝职官·商朝初建·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读 十七.商朝初建(节选)   (二)商朝职官 [夏商周封国,均不是独立"主权国家".与夏朝一样,商朝诸侯属于王室外服官员,要对王室承担义务:平时为商王 ...

  • 伊尹身世·奴隶帝师·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读   十八.奴隶帝师(节选)   (一)伊尹身世 [伊尹是商朝承上启下.居于国家政治权力巅峰的重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被古籍和甲骨文同时记载的奴隶,死后进入商朝宗庙,受到后代 ...

  • 夏商故事为谁而写·自序·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经典故事·夏商故事解读   自序   夏商经典故事为谁而写   完成本书初稿和修改之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 写作之前,遍阅商榷夏商奴隶社会之网文,铺天盖地而来,颇觉有理.然撰文渐深,惊范文澜.郭沫 ...

  • 大禹建立夏朝,夏桀毁灭夏朝,可为什么人们还怀疑夏朝的存在性?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存在了约471年,最后被商朝所灭.夏朝存活在史书中,却一直被人们所怀疑,对这个朝代存在了疑问,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夏朝在历史上存在过,而大禹建立的夏朝 ...

  • 夏朝酒神仪狄与杜康,实证大禹与夏朝属于中国南方

    大图模式 (作者:赵辉)大禹因治水有功,凿山导淮,根治水患,造福于民,得到诸侯万民的拥戴,而承继天子之位.出生成长于淮河岸边涂山地区的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成为中国国家形成建 ...

  • 夏建国后,大禹为何巡守东南,诛杀防风氏?| 夏商史话连载07

    每天一篇中国史,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连载07,欢迎收看. 涂山大会诸侯以后数年,禹为了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再次出外巡守. 地处江淮流域的东南地区,是夏建国后禹所经营的一个重要区域. ...

  • 夏商都邑地图表明,大禹开创的夏朝都城在河北

    <太史公自序>:"维禹之功, 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大禹功德无量,祭祀大禹要到浙江绍兴大禹陵和四川绵阳诞生地,让人迷惑."大禹治水始自冀州&quo ...

  • 初中历史知识点:夏朝的兴衰(禹建夏、家天下)

    世袭制: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