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型领导力的四种角色
▼
教练提供心态训练
彼得·圣吉在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心智模式”是根植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象、印象。
我们通常不容易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管理教练在企业管理中承担新的角色,并不是为被教练者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是利用教练的方法反映员工状态,让被教练者主动觉察自己的状态和理清自己的目标,并会对被教练者的表现给予有效的直接回应,从而调整自我状态达到目标。
第一镜子
教练是一面平面镜,以中立、客观的身份运用教练的技巧真实反映被教练者的心态、行为和当下的状态;镜子不会告诉你如何穿衣服,但镜子会让你看到自己穿得怎么样:镜子反映被教练者现在的位置,让他看到新的方向以及更多的可能性。教练要引导被教练者的焦点看到问题所在,看到其盲点所在。
唐朝的魏征曾多次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要经常内省,居安思危。正因为有魏征这样的贤能辅佐,才能有贞观之治。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深有感触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当然,对一个人进行教练式管理的前提是我们相信每个人是愿意进步的,是有这种进步需要的技能的。
第二指南针
教练是指南针,清晰指示被教练者要去的方向以及所处的位置,使之更有效率和更快地达成目标。教练是一个有方向的过程,没有目标就没有教练,但指南针不会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方向,这就是教练技术“价值中立”的表现。教练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事实上就是如同一个指南针,除了引导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盲点——自己的问题的所在,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他自己的目标所在。目标比盲点更为重要,因为看不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盲点。
教练也不会给受教练者制定的计划进行具体明确的指示,因为这样,往往会限制被教练者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其潜在能力的开发。总之,不管受教练者选择什么目标和路线,教练都像指南针一样为他们掌舵,从而使被教练者最有效地实现目标。
第三催化剂
教练相信被教练者,准确地说是教练理论假设被教练者已经具备变化的所有条件,只是帮助被教练者行动更快一点,像催化剂一样。为什么说教练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主要是就教练激发被教练者潜能的角度而言。
之所以绩效不好,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自己本应该发挥出来的潜能。当被教练者在教练的帮助下理清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本身也是潜能发挥的重要开始。还有一点,教练激发他人潜能,还在于让他看到自己本身的巨大力量,从而在信心上树立起找到自己方向的基础,但这个步骤的前提也是假设被教练者具备这种获取目标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练善于挑战和激励被教练者,让他看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
第四钥匙
教练的“钥匙”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他可以挖掘被教练者的潜能,就像“芝麻开门”的咒语一样,可以打开每个人潜力的宝藏。教练考虑被教练者的需要、价值观和目标,通过相关教练技巧,让被教练者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展可能性,令其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是指教练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束缚受教练者发挥潜能的枷锁——存于心、阻于行的困惑。每个人都有一些妨碍我们达成目标,实现理想的内在干扰,包括对失败的恐惧、对变化的抗拒、对压力的感受等等。教练的过程就是帮助被教练者使其内在干扰最小化。
案例一英里赛跑,当第一个职业运动员跑过4分钟后,全世界所有运动专家、生理学家都断言:一英里4分钟是人类的极限,不可能有人突破。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练,用并不复杂的方法,最先帮助一位业余运动员突破这个限制。
他把一英里分成8等份,根据选手体能,计算出通过每等份应该用的时间,然后在每个等份处都有一个教练掐表,报告给运动员:“太快了,悠着点!”“慢了,该加油冲了!”有意思的是,这个最早突破极限的人竟然是个医学院学生!此后,所有职业运动员都能突破这个所谓的“生理极限”。
在这个案例中,教练通过分割赛程,来分割了选手的压力,并且很好地突破了选手自身意识中的“生理极限”的自我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