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00篇:读文随笔∣“学思达”教学法
2021年第100篇:读文随笔∣“学思达”教学法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文森教授在《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7期上发表了《“学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此前,我曾在福州参加教育论坛的时候听过余文森教授的有关“学思达”教学法的讲座,可惜当时并未引起我的关注。阅读这篇论文,我对“学思达”教学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作者是从教材阅读与分析的角度来谈“学思达”教学法的。
什么是“学思达”教学法呢?顾名思义,学就是学习、阅读,思就是思考,达就是表达。在作者看来,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的心理环节相对应,完整的教材学习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和步骤,“学思达”自然也就是学生教材学习的必经之道,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性、本体性的活动。从三者之间的时间关系上讲,学、思、达显然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从逻辑关系上讲,三者又呈现出递进关系,而且彼此之间也有交叉。首先是阅读环节,即学生阅读教材,这是一个学生与教材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对于语文教材而言,学生要不带前见地走进文本,即不看学辅、不看教参、不看网络资料、不看学案,直面教材,也有人称之为“裸读”或“原初阅读”。不过这种阅读,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阅读,而且也包括学生在课外对教材的自由式、散漫式的学习。在这个环节,教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作者提出:“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阅读对教师的要求是:对学生阅读的必要指导,可以在课堂现场指导也可以通过提供导学案间接进行指导,指导要具体、明确、到位但不越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小组和个别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促使其阅读顺利进行,并对全班的阅读活动进行整体调控和反馈检查。”
其次是“思考环节”,即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和疑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在这个环节中,“问题”是核心,而问题的深层内核是思维。问题是在对教材文本的不断阅读和追问之中产生,这样才会使问题的发现和解答与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掌握有机融为一体。对于语文教材文本而言,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是在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学生的实际学情所在,也是教学的逻辑起点。这是很多教师都明白的常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关注到学生在理解文本中的困惑与问题呢?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展开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种阅读教学的效率必将是很低的。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这其中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学生阅读的真实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的自由和时间;二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策略和方法,也包括了思维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就要善于总结提炼,或协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文本每个知识点特别是每个概念、每个原理和每个命题的提出过程和思维步骤,深究知识与思维的融合和转化,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蕴含的思维方法,或者在进行思维推理和探究的同时掌握知识。”
第三是表达环节,这实际上是认知输出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思考过程与结果的机会,本质上就是鼓励学生的表达。一些教师不注重这种教学环节,要么认为学生的展示是浪费时间,要么认为只要学生学会了,是否展示学习成果并不重要。这些观点都是没有认识到“表达”实质和作用的表现。在作者看来,表达是学生素养形成和能力发展的落脚点和试金石,只有能表达出来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学会的东西,不管学生阅读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只有当能够清晰地加以表达的时候,才能证明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表达呢?一是进行口头表达,这一点很好理解,那就是学生回答问题、表达思考等。我以前在高中教书,比较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同时也很强调其他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倾听,而不能在同学回答问题时无所事事。前者是表达,后者是倾听。二是进行书面表达,数学课上学生亲自解答题目,语文课上的练笔等,都属于书面表达。作者把书面表达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习题性运用,即把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二是问题性运用,即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实问题,三是转化性运用,即把所学知识加工转化成一种方案、设计甚至产品。在表达环节,教师要做的是:设计适切性的表现性任务和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以及有针对性的作业;对学生的各种表达进行正面鼓励和价值引领。
这三个环节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整体。作者在第二部分讨论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艺术学科、体育学科、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等“学思达”的具体表现。这其实也说明,这种教学法是适用于不同学科的,是符合一般教学规律的。
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作者又提供了学生教材学习的程序变式,即教师可以以任何一方作为龙头和红线,对教学流程进行重组,于是就得到了以下三种变式:一是基于阅读的“都市大”教学模式,即输入导向、阅读导向的课堂教学,把阅读力培养放在第一位;二是基于思考的“读思达”教学模式,即问题导向、思考导向的课堂教学,把思考力培养放在第一位;三是基于表达的“读思达”教学模式,即输出导向、表达导向的课堂教学,把表达力培养摆在第一位。这些教学模式还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和运用。不过不管是哪种模式,只要能够做到以学生的学为核心,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学思达”教学法的精髓也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思考、表达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又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当然,如果作者对“读”“思”“达”的内涵阐释得更为丰富一些,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