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3.4【2017-5-17】
#每日学论语#13.4
【原文】
【原文】 樊迟请学稼(jià),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wéi)圃(pǔ),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hào,下同)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fú)如是,则四方之民襁(qiǎnɡ)负其子⑦而至矣,焉用稼?”
【译】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从孔子那里出去后,孔子说:“樊须啊,真是一个只配做小事的人!君上喜爱礼,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君上崇尚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诚服;君上讲究信,老百姓就会用真情拥戴敬爱他。如果做到了'礼、义、信’这三点,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都会争先恐后地背负子女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学着种庄稼呢?”
【微言微感】
为什么樊迟被骂为“小人“?
关于“小人”,孔子有过一箩筐的论述:
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樊迟怎么得罪老师了?被老师“骂做小人”?
樊迟这个人,应该是孔门弟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怎么就被骂作是小人了呢?
其实,古时候,小人并非是道德败坏、阳奉阴违、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对地位低下的老百姓的鄙称。孔子也曾“小人”。在《礼记》中,孔子答哀公问就说过:“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
所以,“小人哉,樊须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孩子,到我这里来,不学六艺,尽想这些农活!没出息啊!”
透过这句话,我们来理解孔子的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的“定向培养”,农村缺“赤脚医生”咱就培养“赤脚医生”,山区缺老师,咱就来一个“3+2”师范生定向培养,人家是“学而优则仕”,人家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职业是统治者,其本性为爱智者,第二等级的职业是护卫者,其本性为爱荣誉者,第三等级的职业是生产者,其本性为爱享乐者。三个不同的等级,表示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拥有相应的权力。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坚守职责,各尽其份,互不僭越,确立和谐的秩序。
孔子的为学为政理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守住本分,做好该做的事情。这一点,和柏拉图有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在招生上,孔子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家没有像人大附、清华附、北京四中等名校那样,专门挑好学生,人家是来者不拒,谁来都可以。但是,在培养目标上,孔子却是要培养“士”,辅佐明主,治理百姓,安邦定国,建功立业。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孔子开设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这都是指向的士 的需要,至于种地、种菜则不在孔子学院课程之中。
在孔子看来,士大夫的主要任务是使民牧民,是教化百姓,君子远庖厨,一个当官的不操心政务,躲在一边养花种菜,研究美食,那是不务正业的。
为政三要素:好礼、好义、好信。教化的事情搞定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接收教诲,跟着领导学习,行为彬彬有礼,做事有情有义,为人言行一致,一切都好说——“近者悦,远者来!”大事成矣!
孔子的观点有道理吗?
有些道理!
《亮剑》上的李云龙是个打仗好手,鬼点子多,是个天马行空的“军事怪才”。但是,他有个毛病,性子上来,喜欢端起冲锋枪就冲,脱离了指挥员的阵地,“老帅”不仅可以离开营房,还可以突破楚河汉界。小规模的战役还可以,如果是集团作战,恐怕就不好了。高级指挥管,不能不懂战役,但更重要的是布局。
从这个角度,校长不能不担课,也不能太沉溺于自己讲课的乐趣之中。
也就是说,老师不能痴迷于自己计算做题,要研究教学方法,自己明白更要让学生明白,这既有一个学习理论的研究问题,有一个学习方法指导问题,有一个用脑科学问题,认知规律研究问题……我们总不能说,我们是研究教书的,管不了学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