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新闻数字报

土地的馈赠

  ■卢炳根

  我儿子听说老人吃花生有益健康,就把朋友送他的一袋干花生拿回家。

  我打开袋子,一股沁心的花生香,裹带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我端详着花生,有二籽的三籽的,颗颗籽粒饱满,拿到手一摇,哐啷哐啷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仿佛是在听着它的诉说。我忍不住剥开一颗,红彤彤的花生仁蹦了出来,我放进嘴里嚼着,又香又甜。此刻我不禁想起六十年前,我在家乡的土地上开荒种花生和甘薯的情景来。

  那是1960年,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为度过饥荒,父亲带着我和弟弟上山开荒种地。那是离家三里地的一个背阳山坳。因为是荒野土质不好,多有砂石。铁锄挖下去,常见火星溅射。就是这样,我们硬开垦出约一分地,分成四畦,还从别处挑来一些泥土,垒成畦,勉强能种。作为城镇居民,不懂种植也无经验,听农民说花生和甘薯易活易长,就两个品种各种一半。打好穴,毎个穴还放进一把草木灰作底肥,分别埋入花生种,插入甘薯藤,浇上水,培好土,才放心回家去。

  连续几天放学后,我们弟兄俩就紧赶慢赶去地里,甘薯秧挺直了,那说明栽活了;花生苗露脸了,那证明它发芽了。满怀期待和好奇心,我和弟弟盼着地里的幼小生命早点萌发活力,寄托着我们丰收的希望,快点成长。

  不多日,甘薯秧挺起了腰杆,向空中舒展着绿茵茵的枝叶,十分招人喜欢;而花生苗也探头探脑,有三三两两的白色茎条上挂了圆圆满满的绿色小叶,在微风中频频点头。终于盼来了它们新生命开启的一天。我和弟弟兴奋得手舞足蹈。

  有经验的老农讲,种庄稼是“三分种七分管",田间管理是伺候庄稼的大头。父亲忙于单位工作,我和弟弟成了那块地的长工。每隔一天我们要去浇水,每隔三四天要去施个肥。甘薯藤隔三差五要去翻身,防止它须条入土长根损失养分;而花生则是要常去松松土,每周在根部附近的土里加些富含钾肥的草木灰,让它根瘤吸收,利于结果。

  眼看着放暑假了,天气炎热起来,给地里浇水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早晚各一次。这时,花生开着一朵朵或黄或白的小圆花,不算艳丽但也不凡俗,小巧中有妖娆,灵巧中有大气,不是一般家庭养花的那种呆沉,而是露天野花的灵性。甘薯藤上也有亮丽的时候,只不过那种形似喇叭花的紫色小花,如同昙花一现,一两天就凋谢了。然而它却孕育了硕大的地下茎,丝毫不在乎别人是否欣赏过它开放时的美态。

  暑假过后开学不久,甘薯和花生进入成熟期,半年多的辛苦,终于到了收获成果的那一刻。于是我们挑了个星期天,和父亲一起,备好锄头和竹畚箕,去地里收获劳动的成果。先是将甘薯藤收割干净(那个时候还养了头猪),打成捆回家喂猪,在土壤裂缝处轻轻地挖,防止将甘薯挖破。一般入土三十公分左右吧,全身通红的甘薯就从土中起床了,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却小如鸡蛋。不过,每根主藤下总有三五个甘薯,从没有过空藤的。我们将甘薯拎起来,小心翼翼抖去泥土,放入畚箕中,不一会就挖了四五十斤。父亲说,甘薯也能生吃。于是我俩每人捡了一颗小甘薯,用毛巾擦擦干净,忍不住咬了一口吃起来。啊,真甜又有汁水。两畦地一共挖出了一百多斤甘薯。后来这些甘薯就掺合着大米做饭,或者是单烧当饭吃,为我们解决温饱,起了很大的作用。

  隔了一周,我们又去地里收获花生了。同样也是先割去枝条枝叶,不过不用锄头挖,只需将根部土松开,用手拔起来,一串串宛如大珍珠般的花生果实,露出奶白色的身肤,有种淡淡的清香散发着,令人陶醉。两畦地共收获了两竹筐花生,约有二三十斤吧,也算不错的收成了。回家后大部分洗净晒干,放在过年时炒了吃;还有小部分就用些盐水煮花生吃,既是一道菜又是一种果品,给当年物资匮乏的年代,增添了不少乐趣。

  这两种作物收毕后,按季我们又种了青菜和萝卜。

  遗憾的是如此这般的轮作,只维持了两茬。后来困难时期一过,当地的生产队就按上头的政策,将我们的地收回。好在我们也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后来我考学去了外地,再后来我去外地工作,再也没有种地的经历了。但当年家乡土地曾经给予我家的馈赠,使我至今难忘。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作为儿子的我,永远珍爱和怀念她。

(0)

相关推荐

  • [学生习作]杨梓玉:有你在我身后

    有你在我身后 2015届7班 杨梓玉 风拉扯着落叶贴在水泥地上翻滚着,撩逗着匆忙无措的高跟鞋.它本想亲吻湿润的土地,却被一层灰色结结实实地挡在外面,跌落路旁,滚入汽车的轮胎下. 曾经,那片土地是我身后 ...

  • 收花生

    收花生 文/徐继忠   上周四(8月16日)早晨,我们刚起床,老岳母就打来电话,让我妻子星期天回家收花生.多年来,北吴集老家已形成一个习惯,不管家中大事小事,大都是先打电话找我妻子. 妻子老家在北吴集 ...

  • 【散文】殷金来/故乡依稀虫儿声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故乡依稀虫儿声 殷金来 我对虫儿的认识是从老师的课堂里开始的.鲁迅先生的长妈妈说,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是说虫儿的阴险和诱 ...

  • 麻袋入菜地

    我搬过一次家,搬家前真是无忧无虑,大哥哥大姐姐用双臂甩着我飞起来玩,我干什么都会被让着,家后面的草地绿油油的,但上面被我们的脚印沾脏了些.搬家后,离菜地近了,离学校远了,我也开始了拎着我的小麻袋下菜地 ...

  • 滚动的洋芋

    甄建萍 我一直习惯把土豆称为洋芋,对于烤洋芋,我情有独钟.多年来,洋芋也是我"最长情的陪伴".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在我的记忆里,霜降过后,正是刨洋芋的时候.父亲母亲一大早就拿着锄头 ...

  • 红薯情深

    那日走在繁华的街头,远远就看到街边有家烤红薯的.顿时,一股浓郁的香味把我吸引.烤红薯的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只见她一边翻烤着红薯一边看着路边的行人.我还没走到烤车前,就听见她大声吆喝道:&quo ...

  • 菜园里的不死之物 | 高明昌

    春节过去半个月,母亲就想种土豆了. 母亲拿出一只杭州篮,篮里排着五六行土豆,数数有二三十只,都是长出了芽头的.芽头是嫩青色的,芽尖处颜色偏蓝,而且有些晶亮.芽头半寸长,一寸长的很少,且多是三四个簇在一 ...

  • 清明年年

    沛    公 清明年年 --此文权当纸钱,遥祭逝去的先人 这一天,是逝去的先人的节日. 早早的,你们相搀相扶,迎着春天艳丽温暖的太阳而来,乘着柔和清爽的春风而来,披着梦幻一般轻柔的晨雾而来,踏着阡陌上 ...

  • 内捷外畅新高地 借港出海达全球-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史锋华)7日上午11时30分,装有104标箱240台奇瑞商用车的"郑州-青岛港"(捷途国际号)铁海快线从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发出,再经青岛港换装作业后,将 ...

  • 郑济高铁建设又有新进展-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张倩 通讯员 赵庆)8日,记者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8日14时,随着最后一批次混凝土完成浇筑,郑济高铁濮阳东站主站房混凝土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濮阳东站主站房结构性工程全部完工 ...

  • 郑州市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正式启动-郑州日报数字报

    记者现场看到,在郑州市一新冠疫苗接种点门口,民众排队等候.秩序井然.对于此次大规模接种,郑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在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肺炎病毒及疫苗的相关知识和接种流程: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 ...

  • 36.3℃!郑州迎32年来最热5月8日-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武建玲 文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马健 徐宗福 图)昨日15时,郑州气温达36.3℃,迎来今年首个高温日,成为北方省会城市中首个迎来高温日的城市,创下1990年以来32年内郑州5月8日 ...

  • 郑州姑娘体操 全锦赛上夺金-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陈凯)记者昨日从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获悉,正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21年全国体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第十四届全运会体操资格赛上传来喜讯,郑州姑娘芦玉菲在女子个人全能比赛中发挥极其出色, ...

  • 母亲的善行-郑州日报数字报

    ♣ 刘传俊 母亲节前的一个早晨,我伫立在一座楼房的五层,面南背北,隔窗眺望--南方不但有生我养我的地方,更值得深情依恋的是,那里有母亲的栖息之所. 放眼望去,深绿浅红,母亲的善言善行好像窗外的雪松.杨 ...

  • 挖竹笋-郑州日报数字报

    ♣ 殷雪林 前些天上街买菜,猛然发现新鲜竹笋上市了,这来自乡野并不多见的春色美食,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忙走过去蹲下拿起几根,那棕紫色笋壳光亮如新,握在手上爽爽的润润的,舒服极了.尖尖的顶上新生几片嫩 ...

  • 种薯记-郑州日报数字报

    种薯记 ♣ 王琳宝 巧借夕阳送晚风,拖泥带水栽浅坑. 但需光景三五日,幼苗扎根叶返青. 夏雨知时降甘霖,秧蔓遍地匍匐生. 待得田埂高隆起,霜降甜薯庆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