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MRI入门系列之开篇
曾经有个念头,想仿照“七日记”写个头颅MRI入门,给实习生讲课。后来发觉七篇是讲不完的,而且“入门”应该怎样,也无定论,故搁置了……
理想是飘渺的,如果没坚持去做的话更是虚无。一点一点的坚持去做,某个时刻,回头看看,貌似还真是做了不少!
基于此想法,开始化整为零着手写一写。
在学习头颅磁共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黑盒测试”理论。
在黑盒测试中,程序被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
图1. 黑盒测试,强调结果是否与输入匹配,而不关心输入后内部做了什么处理。
也举个类似例子,我们都知道双击鼠标就是运行程序,但windows是如何激活、运行程序,我们无须了解,也很难掌握——因为,太复杂啦,大部分人都不需要了解。
学习MRI也一样,尤其是入门。我们无须了解射频脉冲是怎么激发、信号是怎么采集的,因为太复杂了,也很难理解,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理解了,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些的,你很快……就会忘了个一干二净。
图2. 明星范冰冰(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人,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多看几次,你就会记住ta叫什么名字,长得怎样。
学习MRI也一样,“用心”的多看看,自然而然的,你就能分清这是T2加权图像,那是T1加权图像、FLAIR图像、DWI(弥散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
尽管原理很难懂,下面我们还是简单了解一点磁共振相关知识。
“核磁共振”
核,不是核辐射,而是原子核,用得最多的是氢(人体最多)。
磁,磁场也。
共振,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原子核,使之共振,从而产生信号,转换成图像。
因为“谈核色变”,现在不再用核磁共振(NMRI)这个名称,而直接称磁共振(MRI)。
磁共振成像简单过程
人体置于磁共振磁体内,操作者给予计算机不同指令让激发线圈发出不同射频脉冲,激发人体靶器官,并通过接收器采集到信号,再转换为图像。
图像分析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必须了解——部分容积效应。
在CT扫描,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该病变的真正的CT值。
MRI也一样,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图像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病灶的影像,而是重叠了层厚内部分病变外结构的影像。
部分容积效应会让你看到的影像变得“不真实”,从而可能会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
图3.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分析病灶时,我们经常需要关注病灶相邻层面影像,考虑是否存在部分容积效应伪影,而不同角度观察有助于区分。
图4. 右侧小脑假性病变,乃部分容积效应造成的假象。
窗宽窗位技术,更是数字影像时代,每一名影像医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
窗宽窗位技术源于CT,磁共振可能用对比度更合适。
不同器官、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合适的窗宽窗位。
同一区域,由于观察的内容不同,合适的窗宽窗位也不同。
图5. 同一层面、不同对比度T2WI图像,层厚/层间距 6mm/1mm
图6. 与图5同一人,同一层面、不同对比度FLAIR图像,层厚/层间距 6mm/1mm
图7. 另一例,同一层面、不同对比度冠状位T2WI图像,层厚/层间距 3mm/0.3mm
别人调好窗宽窗位,你一看就看出来了,但是你自己阅片时,未见得能发现病变!这就是窗宽窗位技术的重要性!
学习头颅磁共振的第一步,你要试着去调节好窗宽窗位,以增加对比。
尽管开始时有点难,慢慢的,慢慢的你就会习惯而熟练了。
先发现,然后综合分析(详见“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影像医生”)
发现异常或可疑异常,可能某一序列就行了,分析却需要综合多序列、多角度影像,甚至前后对比,乃至临床影像相结合。
入门阶段,应注重培养“发现”的观察习惯,多锻炼“分析”思维,勤积累。
头颅MRI入门,
了解部分容积效应以免误诊;
不断练习窗宽窗位技术以提高发现率;
先发现、然后综合分析,良好习惯少不了。
关键词:头颅;MRI;入门;部分容积效应;窗宽窗位技术;发现为重;综合分析
人生最重要的两天就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为何出生的那天。
——马克·吐温
本公众号力求为你提供详尽、清晰的影像图像,提供的资料仅仅是作为“引子”的作用,不应是你学习该内容的终点,而是起点!
本公众号图像版权属“东江影像”所有,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江影像(微信公众号:djyx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