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海水稻”项目启动前夕 袁老拍板海南团队加入
2016年,海南水稻专家谢振宇带领团队加入袁隆平院士发起的“国家耐盐水稻联合体”,5年来,持续参与“海水稻”科研项目,每年都会承担一部分科研工作。这样的合作机会,源自谢振宇向袁老的一次面对面工作汇报。
5月22日晚,谢振宇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回忆起5年前的情形,“印象最深刻的是业界泰斗笑容满面地引导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面对面向袁老汇报
谢振宇就职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任热带粮食作物研究中心主任,特色水稻创新团队负责人。“2014年,海南省设立耕地改良重大研发项目,我们团队承担了海水倒灌田块水稻种植项目,两年时间,我们筛选耐盐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试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2016年12月初,谢振宇团队得知袁隆平院士倡导发起的国际海水稻论坛即将开启,遂动身从海口飞往长沙拜见,“当然希望能加入袁老的这个项目。”
袁老在湖南省农科院的办公室接见了谢振宇一行,“他笑呵呵地跟我们打招呼,看上去特别精神。”谢振宇将耐盐水稻两年多的项目成果向袁老做了汇报。
“他听得很认真,得知海南已经启动相关研究,也选出些耐盐的品种,他很高兴。听完汇报后,他从科研方面给出建议,从他的高度对我们进行引导,告诉我们下一步的科研方向,我们顿感豁然开朗。”袁老的建议,大家一一记录下来。
“袁老很随和,一直面带笑容跟我们讲话,流露出的亲切感让人舒适。他的普通话比我们的海南普通话标准多了,我们听得很清楚。他特别会鼓励人,要我们年轻人勇于创新。”
“袁老的时间特别宝贵,那天他留给很多客人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却与我们足足谈了半个多小时,他非常愿意倾听我们在科研方面的新发现,但我们不忍心过多打扰,起身告辞时,袁老转身交代秘书把我们团队加入国家耐盐水稻联合体。”
就这样,谢振宇团队顺利加入袁隆平“海水稻”项目。
袁老团队无私分享科研成果
两周后,2016年12月21日,首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开幕,这是由袁隆平院士发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海水稻”项目正式启动。海水稻是指耐盐碱性水稻,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水稻品种,在盐度不低于1%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
像谢振宇团队一样,全国海水稻科研人员被这个大项目召集在一起。现在,全国40多家科研单位加入“国家耐盐水稻联合体”,它像一个研究“海水稻”的科研联盟,在袁老团队带领下,大家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自那以后,谢振宇再没这样近距离与袁老交流过,但是他与团队一直参与“海水稻”科研项目,每年都会承担项目中的一些工作,合作上的事情则直接与袁老的团队沟通。“合作格外顺畅,我们只需讲明需求,袁老团队会无私分享他们的思路与科研材料,他们从不保留,一直在领跑。”
“袁老的科研思维始终是先进的,他向全国水稻科研人员灌输高产理念,鼓励大家冲击超高产;海水稻项目同样也在快步向前,袁老生前把各种环境下、不同品种适应性都考虑在里面了。他的伟大就在这里,提出新目标,用新理念带领全国水稻科研人员往前冲,他是水稻科研领域的泰斗。”
2021年元旦,谢振宇前往三亚师部农场采样,没舍得打扰老人家;2021年1月下旬,谢振宇在三亚参加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时,老人家没像以往那样到场讲话,只是视频发言;2021年农历小满,这个代表着丰收的节气刚过,谢振宇意识到自己“再没机会当面向袁老请教”,不禁扼腕叹息,悲从中来。
“按袁老设想,海水稻亩产量达到300公斤的话,中国每年将多产300亿公斤粮食,能解决8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袁老离开了我们,有幸受过他的指点,加入他的项目,我们会认真执行他的理念,为全球减贫减饥做贡献。作为同行晚辈,我想,这是我们对老人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