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农业革命是什么样?

朴自然与您相伴的【2190】天

农耕一开始,其他技艺紧随其后。农民,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丹尼尔·韦伯斯特)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农作。这场变革(可称作“第一次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劳作,人类开始定居、建筑、创造自己的家园。可以说,农业是催生人类文明的一大因素
目前,地球上有接近40%的面积用于农作。纵观全球,这些农田再次将一个全球性难题抛到了我们面前:未来,人口越来越多,如何让每个人都吃到健康的食物?
这个目标对现今的农业模式来说几乎遥不可及,所以不可避免,第二次农业革命将应运而生。
扩张和开发是第一次农业革命的特点,想方设法地供养人类。但付出的代价却是:砍伐森林、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污染水源,搅乱气候稳定。
农作依赖于稳定的气候、可预测的季节变化及天气类型,扩张农地破坏了环境条件,显然阻碍了农业发展。
第二次革命不会再重蹈覆辙,除了长期增加农地产出的功能外,还要保证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节约水源,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所以,未来农场长什么样?
未来的农场不会像传统农作那样,大面积单一种植,不考虑野生动物因素,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未来的新农场会将作物、牲畜及野生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一种精妙的设计利用土地。朴门永续设计将会进入更多从农人员、环保人士的视野。
科技与农业碰撞或会出现以下情况:无人机监测植物生长,农场机器人根据定额剂量给作物施肥,在土壤中安装数百个传感器,收集植物所需养分和水分的数据。
利用这些信息,农人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水源浪费,知道哪里要多浇水,哪里要少施肥,不会贸贸然就全面覆盖,造成过度伤害。
但未来农场并非全都是机器人、无人机。机器只是辅助工具,让我们的产出方式更倾向于与环境合作,而不是与之对抗,让我们更敏锐地察觉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
农业的核心是人。变革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只靠高端奢侈的科技技术,低成本的农作方式也可以实现同样的目标,更接地气,享受到此种变革成果的农人会更多。
事实上,全球很多地方的农作方式已经成绩斐然,这些方法简单可行,但处处是智慧与对自然的关爱。
哥斯达黎加的农人将农田与热带栖息地结合起来,该国的森林覆盖面积由此扩大了两倍,该农业系统不仅产出食物,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吸引了自然授粉的蜜蜂蝴蝶,招引鸟类和益虫帮助控制虫害......产出食物的同时也保护了地球生态。
美国的一些农场主在草地上放牧牲畜,草场上长满了本地植物,封存碳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创造了宝贵的蛋白资源。
大米供养着30亿人口,是千万个家庭的生计来源。超过90%的稻谷在水田种植,用水量大,释放出的甲烷气体占全年气体排放量的11%,也就是全球每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至2%。
在孟加拉国、柬埔寨、尼泊尔,当地农民采用新方法种植水稻,大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实践新品种水稻,减少灌溉量,不再人力密集式地播种,这些地区的农人不但增加了收入和作物产出,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在赞比亚,多个组织投资当地项目,提升作物产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当地农人的生活情况,这些举措期望在未来十几年将粮食产出提升四分之一。
在印度,作物收获后,由于基础建设条件落后,超过40%的作物白白流失或浪费丢弃,农人建立起太阳能冷藏室以帮助上千名农户储存食物,同时充当供应链的服务功能。
所有的这些方法结合起来,高科技的,低成本的,共同促进农业的再次革新转变。高科技干预旨在促进以气候和保护为导向的农作方法,大型农场主可能会投入这些科技;低成本模式需要扩展到更多的小规模农场,让更多的农场主有法可循。
未来的农业变革也依赖于全球饮食习惯的改变,更加偏向植物为原料的饮食,大幅减少粮食的流失和浪费,减轻土地的负担,让农人更多地利用现有资源去劳作。
如果我们优化来自陆地和海洋的粮食产出,在地球环境范围内养活人类完全没有问题;但依然会有极小的误差存在,这就需要全球合作来调节改善现今正在使用的农作土地。
来源:TED-Ed 编译:魔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