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上)
学习哲学史不是为了增加谈资,而是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的初心以及其论证过程。
——坤鹏论
公元前525年(也有说515年或510年),巴门尼德生于位于意大利西南部的城邦爱利亚,卒于公元前450年。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写道:“据说,他是色诺芬尼的弟子。”
还有传说,他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很有渊源,曾加入过其教派组织。
巴门尼德在爱利亚颇有声望,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在政治上也有势力,曾为城邦制定了法律,后来专心讲学著书。
他创建的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
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是巴门尼德的黄金时期。
其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
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哪些是从色诺芬尼那里继承下来的,哪些或许是后人错误地加到他头上的,一直都很难确定。
西方哲学史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巴门尼德的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
从巴门尼德起,古希腊哲学家争论的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据的本质,自然哲学发展为精神哲学。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大多都努力探求自然的本原或本体,以说明万物的成因。
他们都以一种具体的物质元素,诸如水、气、土、火作为万物的本原,万物都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而这种沉浸在感性思维中的看法,缺乏理性思维的抽象性与确定性。
另辟蹊径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万物皆数”的学说,开始了古希腊哲学追问本原的唯心论与思辨化倾向。
而这种倾向得到了巴门尼德的肯定并继续予以发展。
另外,前面坤鹏论提到过,哲学爱的智慧是论证中的智慧,而非结论。
巴门尼德的哲学则被认为第一次开始有了鲜明的、逻辑的推理论证,真正有了哲学的意味。
所以,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思想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
二、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该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
而巴门尼德被认为是本体论的鼻祖。
有人会说,人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比他早的米利都哲学家,不都是探究世界的本质吗?巴门尼德这个后辈何德何能当此称号?
坤鹏论认为,从广义上讲,确实泰勒斯才是本体论的创始。
但是,从哲学需要严密且符合逻辑的论证来说,巴门尼德则更加当之无愧。
而且,更为重要、更具标志性的是,他创造了一个哲学、神学、心理学等领域公用的一个基本概念——being(是,存在)。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本体论就是研究being的学问。
being在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性,光是讲它,就能写出一本书来。
它在中文语境中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译法:一为“是”,一为“存在”。
从词源学而言,ontology的语义以onto(系词)这一古希腊词根为核心,加上logy(学科)词尾而构成,ontology应直译为一种研究系词的学问。
因此,将being译为“是”更合适。
也就是说,任何以“是”(系词)来连接主词与谓词的问句,结构如“X是什么?”都可视为本体论问题。
其中主词指的是待界定的名词,需要被理解的对象;谓词指的是,已经理解了的名词,是对主词的说明与解释。
简化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称本体论问题就是连接主词与谓词的系词问题,即该如何界定主词的问题。
比如:爱是什么?勇气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政治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诸如此类。
哲学还有认识论,它与本体论的主要区别就是,研究一切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
另外,在实际的翻译中,由于“是”不如“存在”更易理解,所以,“存在”这个译法用得更多些。
比如:巴门尼德的名言“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的希腊原文译成英文就是“Being is,non-being is not”,这里being翻译成“存在”要比“是者是,不是者不是”容易理解得多。
而这句话按本体论的概念直译过来则为:存在者可由“是”表述,不存在者不可由“是”表述。
三、整个宇宙只有“一”!
巴门尼德完成了色诺芬尼的神学改造,将其提高为一种形而上学,自此就有了严格的一元论的体系。
什么是一元论呢?
一元论是本体论的一个分支学说,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比如: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与一元论相对立的则是二元论。
二元论是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都是二元论的典型代表,之后的笛卡尔也是。
巴门尼德认为,神既是不变,神又是一切,而所谓的变,不过是一种表象,一种影子。
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它从来不变化,没有任何部分,永远不可毁灭。
这个东西就是神,这个东西被巴门尼德称为“一”。
巴门尼德抛开了一切感性的东西,“第一个从认识的角度,将以前哲学家的种种观点统统贬为凡人的意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要寻求更高一级的真理,认为唯一真实的乃是不变的‘存在’,这就是巴门尼德全部哲学思想的主题。”
另外,在《柏拉图的第二大哲学偶像——毕达哥拉斯(中)》坤鹏论介绍过,毕达哥拉斯认为,1是“单位元素”(也称为单子),1是一切的起源。
不过,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的“一”,与毕达哥拉斯的1,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两个人的“一”,就是一切,就是存在,就是宇宙,后者的1,则是一切的基本组成元素,它靠着与数字发生关系来区分和重组这个世界,而且,毕达哥拉斯认为,10代表宇宙。
坤鹏论还看到有人拿巴门尼德的“一”与老子的“一”进行类比,显然这是不太准确的。
老子的“一”、“二”、“三”,并不是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如果非要类比,也应该是“一”和“道”更匹配。
“道”是一个名词,老子用它来形容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结。
“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老子认为,“道”既是万物,却又不是万物。
所以,我们应该说“道”在万物,而不能说“道”是万物。
因为,如果“道”是万物,那么万物变化,“道”也必须随之变化,而事实上“道”是永恒不变的。
反之,如果“道”在万物,那么就算万物变化,“道”仍然可以不受影响,维持不变。
因此,称“道”为宇宙也算恰当。
从对“道”的观念看,老子显然也是典型的一元论者。
巴门尼德认为“真理”只有一个——“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他用这个具有永恒、不变、唯一、不动、不可分割、无穷、可以被思想与表述的“存在”来表示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最普遍的本质。
是不是和“道”的意义很相近了!
这无疑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最普遍的肯定和最高度的抽象,标志着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的开始。
巴门尼德堪称西方形而上学第一人。
所以,有人说他创造了逻辑,事实上他创造了一种遵循逻辑的形而上学——本体论。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思想的唯一对象,思想的内容就是存在的内容,因此,“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至此,以追求世界“终极根据”为目的的古希腊哲学,经巴门尼德发展后,走上了以普遍本质和理性代替和否定“经验之理”的道路。
这也正是巴门尼德最伟大的功绩之所在。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