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视帝国的覆灭

编者按: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台会倒闭吗?什么样的因素会导致它倒闭,通过香港亚视的停播或许会回答这些问题。虽然有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亚视的覆灭还是能给转型中的内陆电视台一些启示。即日起本号陆续推出《一个电视帝国的覆灭》系列文章,欢迎大家留言和评论。

一 由盛到衰的亚洲电视

亚视的历史与香港电视的历史一样长,1957年5月29日亚视的前身“丽的

香港传媒与商业电视

(1)香港社会与传媒制度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香港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地理和文化边界。因为历史的原因,中西文化在这里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也塑造了‘狮子山下’香港人独特的精神面貌。香港文化既不是单纯的中国文化,也不是单纯的西方文化,更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它是多种历史经验互相嫁接而后生长出来的独特的多元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催生了香港发达的传媒业,除了品种繁多的报刊之外,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也曾经领先于其他华语地区。

要了解香港电视的发展,首先要了解香港本地的传媒制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中指出传媒制度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性,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的深刻影响,是一切与传媒领域相关的制度。[i]传媒制度的制定与生成,与该国家或地区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密切相关,它是该国家或地区传媒业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当中包括媒介的定位,传媒机构的所有权、管理模式、组织布局等。传媒制度主要分私营、公营和国营三种,比如美国的以商业为主导的传媒制度类型为私营传媒制度。以公共事业制为主导的属于公营传媒制度,比如在英国,BBC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国营的传媒制度则是传媒事业国有制,比如中国,中国的传媒制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属于国家所有制,在运作上有国家拨款支持发展,同时也在国家赋予的权利内实现经济运作获得利润。

香港过去一个多世纪在英国的统治之下,香港传媒制度一定程度上受到英国的影响,比如说香港电台就是一家公营的电台。“公共广播电视区别于商业化电视的核心内容正是其非商业化这一点,这种非商业化有两层含义:一、非私有化。二,不插播广告。这两层含义都指向了一个关键所在:它的所有权是公共的,因此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ii]但香港的电视媒体则完全不同广播媒体,而是类似美国的商业电视。当然它也有一小部分公共电视节目,那是由香港电台提供的。有学者曾说,香港的电视新闻是英国的,而娱乐则是美国的。可以说香港电视是一种英美混合体,而体制还是商业电视。鉴于香港市场容量有限,香港政府一直以来仅发两张免费电视牌照,分别发给TVB和ATV,这两家电视台分别拥有中英文两个频道。

丽的映声于1957年5月29日正式开营,揭开香港电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二家商营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后面简称无线)的成立,打破了香港丽的一台垄断的电视格局。从根本上来说,从有线电视过渡到无线电视的发展,从收费到免费,技术上的革新以及广大香港市民迫切需要电视资讯和娱乐的需求是打破丽的映声垄断的根本原因。

两大电视台的竞争促使了香港电视的发展和进步。1970年-1980年期间,是香港电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73年4月6日,丽的映声由收费电视转为免费收看。即便无线成立后多年中,丽的映声开展了连串的改革,但是终归是难免“后来者居上”的结果。1980年到1997年,是香港电视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电视兴旺最显著的特点是电视剧的大力发展。电视剧方面,无线和亚视两台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千秋。无线受美国电视剧影响较深,如第一部过百集的电视剧《狂潮》,开启了无线剧集以豪门富户家族斗争及中产阶级向上爬的故事为主题和风格。亚视剧集则沿习中国电影及粤语片的传统,比较重视现实和历史,专门写小人物的奋斗为主,如《大地恩情》、《我来自潮州》等。

20世纪末,另一个重要的媒介的出现,直接冲击了电视的发展——就是电脑、互联网的普及。所以1997年以后,是香港电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曾经,电视剧、电影、流行曲被称为“三赢局面”,如今,电脑上整合了多媒体资源,听歌、看电影、电视变得普遍。人们不再守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电影,而是在空闲之余上网下载或收看。另一方面,互联网资讯丰富,社交软件发达,打破了过往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依靠传统媒体接收信息的状况。

与此同时,香港电视格局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有线电视的卷土重来有让香港电视格局产生新的变化。1993年,“有线电视”成立;2003年,“now宽频电视”开台,竞争加剧,收窄了两个免费电视台的经营空间。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批准增发两个免费电视牌照,分别给“奇妙电视”和“香港电视娱乐”。这无疑给向来“一台独大”的无线以严峻的考验,同时,新的免费电视的加入,也必将在市场上有一番激烈的竞争。

高开低走的亚洲电视

亚视的历史是从1957年随着丽的映声的开播而开始的,直到2016年4月1日停播,经历了59年的发展历程。亚视在诞生之初,作为新兴媒体,是当时整个香港电视的唯一代表。它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最开始的十年,垄断了整个香港电视市场。

(1)亚视十年垄断

丽的映声在香港电视业首开先河。它在1957年5月29日的开映典礼,可谓轰动全港。50年代的丽的呼声(香港)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集团,曾经还拥有自己的日报——丽的呼声日报。丽的映声增设的中文频道以粤语为主要播出语言,以有线传播,月费为港币25元,开台时每日播放4小时,租户仅有640家。首映当天的节目内容有5个,分别是本地新闻、国际新闻、电视电影、体育消息和中西相声,节目播放时间从晚上7时播放到晚上10时。[iv]

后来,丽的映声又增开中午2小时的播放内容。丽的映声刚开播时只有一条黑白英文频道,直至1963年9月30日,才增设中文频道,并以粤语为主要广播语言。1959年,丽的大厦落成,同年起分中、英两台播放。中文台节目以购入外国电视片为主,以原声播出,附上字幕,但无中文配音。随着用户增加,外国节目开始有粤语配音,并引入少量的本地制作节目。

香港粤片工业在高峰期的年产量达200部,到了60年代初期,便积存了三千多部,丽的大量租赁这些粤语片在电视上播映。为了打开香港通往西方的窗口,让观众吸收外国的电影文化,丽的又购入大量的好莱坞优质电影。

(2)港视“双雄”争霸

19世纪60年代末,香港电影奄奄一息,粤语片几近停产。也就是这个当口,邵逸夫以电影人的身份投身电视,在1967年11月,成立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台。旗下的翡翠台和明珠台同时启播,由于采用无线广播,不用装线,并且免费,彩色画面给予观众极大的新鲜感,因而迅速吸引大批观众收看。无线的成立,结束了60年代有线收费电视的黄金时代。

1973年4月6日,丽的映声广播形式由有线转为无线,由收费转为免费。同一日,丽的电视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更名为“丽的电视”,分设丽的中文台和丽的英文台两个频道。1973年8月11日,丽的电视获得香港政府正式发出的新的中英文电视台主办权,宣布从年底开始以无线彩色双台启播。

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这20年间,可以说是香港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生活安定,因此,为香港电视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丽的”电视虽然成立时间早,但是它以无线广播免费电视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却比“香港无线”晚了几年,而短短几年间,随着无线的免费彩色电视,加上节目制作水平精良,而获得了强大的惯性收视优势。作为香港最早的电视台,丽的电视也在节目制作和整体运营上大做文章,对抗无线收视挑战。1979年,丽的电视以武侠电视剧《天蚕变》应对无线在该时期每晚20:00-21:00时段播放的单元剧,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亚视在《天蚕变》中初尝竞争的好处,于是逐渐形成与无线对垒的节目编排,互相挖角等立台传统。”[v]

据有关学者总结,亚视和无线两台曾先后有过三次规模较大的电视竞争,其中两次发生在这一个时期。第一次明显的竞争,是在1980年9月1日当晚,“丽的电视在当日晚上黄金时间推出集全台精英、筹备多时的‘千帆并举展缤纷’的九月攻势,一气推出三套全新的、观众诉求完全不同的电视剧,主攻乡土情的《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古装剧《风尘泪》以及首开青春剧先河的《骤雨中的阳光》一齐登台亮相。”[vi]此次丽的电视的大举动收到了不错的成绩,使得无线被迫腰斩当时正在播出的剧集《轮流转》,这在无线开台以来是第一次腰斩剧目。电视大战让亚视耗尽弹药无数,但好的收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难以为继。

1981年8月,英国丽的总公司把61.2%的股份,卖给三个澳洲财团(大卫森公司、亨利钟斯、CRA有限公司),成为香港电视史上第一次电视股权大转让。同年,丽的与无线掀起电视剧大战,在黄金时间收视率分别为35%和65%。两台相争耗费弹药无数,丽的资产本身比不上“后来者居上”的无线,难以打持久战,因此,一年后,丽的股权再次发展变化,邱德根透过旗下的远东集团入股丽的。1982年9月24日,董事局把丽的电视易名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一是因为香港是“亚洲国际都会”、“亚洲四小龙”,二是因为丽的曾参加《亚洲广播协会第十七届周年大会》,三是因为远东集团的“远东”指的是“亚洲”,从此“亚洲电视”台名一直沿用至今。

1987年1月,亚洲电视更改频道名称,中文台易名黄金台,英文台则名为钻石台,并以“黄金钻石耀香港,亚洲电视显光芒”作为宣传口号。邱德根主政下,亚视节约成本,在1983年引进最新的电视科技二合一Batacam摄录机,让亚视成为全港首家应用此先进器材的电视台,同时录影带的出现宣布菲林制作时代的结束。除此之外,他还开拓内陆电视剧市场,《大侠霍元甲》和《陈真》等电视剧先后在国内电视台播出,并与广东电视台合作,由其向亚视提供一系列风光专题素材,由亚视包装成160集的系列节目《龙的家乡》播出,广受欢迎。自亚视第一次股权变更往后几十年中,邱德根是唯一经营亚视有钱赚的老板。

1988年,以商人林百欣(林伯)家族为首的丽新集团及地产商郑裕彤家族的新世界集团,联手购入“亚洲电视”三分之二股权。当时亚洲电视由郑裕彤出任主席,委任周梁淑仪出任总经理。林百欣锐意改革奋起直追无线收视,展开了亚视和无线的电视大战。包括1989年更改亚洲电视台徽为蓝、绿、红三色丝带,把亚洲中文台英文频道由黄金台、钻石台改为“本港台”及“国际台”,将亚视与无线的节目收视比,从他接手前谷底的2:8或1:9拉到了3:7或4:6,甚至反超。第二次电视大战正式发生在此时期。1990年-1993年期间,林百欣从无线挖了不少人才,是迄今为止无线、亚视规模最大的一次挖角战。当时沈殿霞、曾志伟等无线重要艺人纷纷进入亚视。其时亚视制作了不少经典剧集,如《胜者为王I》、《银狐》、《戏王之王》等,收视不俗,对内陆观众的影响也较大。然而两次电视大战的结果是亚视取得一定的收视成绩,但收视率终归是无法保持。

与此同时的香港电视,在外,面对台湾、韩国、中国内陆的电视工业的崛起;在内,面对香港收费电视以及无线,还有互联网新媒体全方位的挑战。因此,香港电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TVB 渐渐形成一台独大的垄断地位,反观亚视则开始难以遏制的下滑和衰落。后面我们将剖析其衰落过程和原因。(待续)


[i]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60页

[ii]《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李书藏,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10-01,第22页

[iii]《香港广播电视发展史》,张振东,李春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3月,第14-15页

[iv]黎文卓主编,《香港光影录——亚洲电视五十五周年》,万兆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7月初版,第37页

[v]谭天等著,《香港广播电视历史与现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5页

[vi]谭天等著,《香港广播电视历史与现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5页

公众号推荐:

  • 一个给传媒人醒脑的公众号——媒意见

  • 一个接地气的科技自媒体——黄河连线

  • 一个逗比教授的公众号——小强传播

  • 一群无为青年的公众号——网生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