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界的会风要改
有一个老师说,没有哪个学科有新闻传播学开那么多的会。难道新闻传播学进入学术大跃进了吗?难道说学术的提升全靠开会才行?其实,有不少学术会议是形式大于内容,相信有不少老师跟我同感。近年来,我已减少外出开会的次数,主要是觉得收效不大,浪费时间。有的同一研究领域就有两个学会,开两个年会,你让我参加哪一个好呢?我发现,真正的学者其实较少出去开会,许多经费缺乏的年轻老师外出开会的机会也不多。
不过,今年我还是参加了三个会。不能说完全没有收获,但感觉在学术水准、组织水平等方面均不如人意。第一个是传播学方面的,本想去跟传播学者探讨位下传播理论,但几乎都是应用研究方面的内容,且每个人只有8分钟的发言;第二是我首次参加的少数民族传播会议,有的与会者根本没有论文或不来,让我这个评议人情何以堪?第三个会是影视方面的,规模较大,却让我评议我不擅长的领域。当然,会间还是有一些收获的,主办方也很卖力。可能是我的要求亢,对于青年教师和学生还是有一定收获的。
学术会议多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术繁荣,但前提是要开好会,而开好会的前提是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资源。先不说新闻传播学术成果数量远大于质量。就学术资源而言其实也不多,新闻传播学真正的大家并不多,能拿出较高质量论文的作者也不多,这样大家就拼命拉人开会。学术群里频频出现各种雠通告,此前还有上海某大学一位不认识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请我去参加一个他们临时起意要开的一个国际会议,我以不熟悉这一领域婉拒了。
高校新闻传播学办会何以如此热情高涨呢?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争一流为评估,报硕博点,院校领导要出政绩,学界大佬要立山头,各种利益纠合之下会自然越办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出现了千人大会,层次也不断提供,弄几个老外就是国际会议,还可以把会议办到国外去。甚至出现了“会霸“,肚里已无新货,却到处忽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多快”是做到了,有了八项规定也能做到“省”,“好”就难说了。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术会议那些套路,为了便于老师们参会,会议时间大多安排在一两天开完。开幕式是最乏味的,各种领导致辞,废话连篇,你的政绩跟会议主题有毛关系呀?接是大伽演讲,这里面有大学者,也有江湖大佬,有些老先生已久疏学术,凭借其江湖地位发些陈词滥调,于学术无补反而有害。纵观各类会议,有一两位嘉宾演讲有干货就不错了。相比之下,如果分组发言组织得好也不错,但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发言和讨论时间要充裕一些,二是评议专家够专业够权威。
那么,有没有开得好的学术会议呢?当然有,只是不多。记得几年前我参加在人大开的一个广电的年会,会议时间也是一天,上午在人大开,除正副会长外,主办方还邀请几位有新研究成果的老师发言(从参会论文中选),我也应邀作了主题发言。还有一次是我策划组织的首届中国新媒体研究高端论坛,总共只有三位嘉宾,学院领导作了简短发言之后,三位新媒体研究专家(彭兰教授、祝建华教授和我)即刻对我国新媒体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会议时间仅半天,会后祝教授连饭都不吃就赶回香港,算得上“多快好省”吗?还有一些学校办的小会,青年传播学者的会,据说都不错。
新闻传播学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从改变会风开始!现在不少学校在科研上并不差钱,但可别把国家也是纳税人的钱乱花。其实我并不反对开会,也鼓励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博士生多去开会,通过学术交流尽快提升自己。我反对的是哪些水平不高、思路不清、组织混乱的学术会议,我认为“开好会,少开会,开小会”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多开小型的圆桌会议。在互联网时代,学术交流不一定通过开会来实现,工作坊、微信群等都可以展开讨论进行交流。关于改变会风,您同意我的观点吗?如何治理,您有何高见?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