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的理解小景风光的拍摄!

如果你问我,“风光摄影中哪类题材的难度最大?” 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小景风光。

如果你再问我,“如何迅速判断一个风光摄影师的水平高低? ”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回答:看他是否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景作品。

等等,所谓“小景风光”,到底是什么呢?下列这些优秀的风光作品中,哪些属于小景作品呢?

哪些是大景,哪些是小景?

小景风光的特点到底是什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小景风光的对立面——大景风光的特性说起。

一.大景风光的特性

有纵深感:一个典型的大景画面通常具有明显的前景、中景、远景。

视野宽广:大多数大景风光由广角镜头完成。超越肉眼的透视广度、边缘畸变造成的视觉冲击是让人一见钟情的绝招。

画面元素多样化:绚烂的天空、盛开的野花、形态美妙的水流等自然元素的相互组合、相互呼应都是大景风光常见的形式

我们来看个实例吧。

下图即为典型的大景风光,由 16mm 超广角头拍摄,辅以景深合成技术来达到整个纵深的清晰锐利,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说清楚了大景风光的特性,它的对立面——小景风光的特性,也呼之欲出了。

二.小景风光的特性

视角较窄:与大景风光的给你的“第一眼震撼”不同,小景风光的视角往往集中于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局部。

而这个局部的构思选取,则充分展现了摄影师对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

注重局部细节表达:小景风光由于视角的特点往往包含自然元素的种类并不丰富。

然而正因如此,一张好的小景作品会对仅有的元素在画面上呈现的形状造型、分布排列有着更为严格、挑剔的要求。

烘托氛围、意境:很多小景风光旨在表现一种整体氛围、意境,而不在于突出画面中具体哪个景物,也并不一定需要画面中有明显的视觉中心点。

《千针万确》,冰封的威斯康星州苏必利尔湖岸

说到这儿,想必您对小景风光的概念和特点,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接下来要为您说明的是“为什么要拍小景风光”。

三.小景风光的 4 大优势

1. 更能体现个性与想法

不可否认的是,大景风光同样可以非常创新,然而创新的程度受环境(特别是地形)的限制要大得多。

很多所谓大片,尤其是那些热门景点的大片,或多或少是在不断重复别人的作品,变化的往往只是天气条件而不是摄影师自身的想法。这种大同小异的重复使得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相反,在同一场景、同一天气条件下,小景风光的拍摄潜力、选择是无限的。这种丰富的选择提供了摄影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平台,来创造出带有个性、真正属于自己的摄影作品。

2. 能让作品保持新鲜感

一张成功的小景风光作品,往往得益于一些转瞬即逝、难以预测的特殊天气、光线条件;

此外,小景风光的拍摄地点、拍摄角度和取景构图都充满随机性,经常是在现场临时发掘的,哪怕是摄影师本人都未必能找回,何况是其他人。

所以说呢,绝大部分小景风光作品是很难被模仿、被复制重现的,能够保持新鲜感,不像大景风光那样,容易被人跟风模仿,拍到“烂大街”。

3. 能增加非理想条件下的出片率

和拍大景风光不同,拍小景风光你不必非得找个大晴天,再等到日落的“黄金时刻”。

大景风光对自然条件与光线条件的要求较高,而且相对单一,往往都需要壮观的云彩和炫丽的天空色彩来衬托。

而小景风光则不然。由于着眼局部细节,对天空、云彩什么的毫不在意;对光线条件要求也很宽,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可以拍出佳作。

4. 更有深度、广度

与大景风光相比,单张的小景风光片或许稍显单薄,视觉冲击力不足;但小景风光片更擅长对局部景物细节的描绘。

这也就决定了小景风光的路线:通过积累,创造出大景风光难以企及的深度与广度。

拍摄多张同地点或类似、同主题的小景作品并组成系列,它们对地域、地质、气候、时间、氛围的整体表现深度、耐看性将远远超过单张大片。

《冬日暖阳》,摄于犹他州布莱斯国家公园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对拍摄小景风光也产生了兴趣呢?下次拍风光的时候,别只顾着爬到高处拍大全景,也尝试拍一拍小景风光吧。

四.小景风光的拍摄技法与注意事项

今天要为您带来的,是小景风光的具体拍摄技法与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吧~

1. 化繁为简

我们在拍摄时,会在取景上下一番大工夫,以尽量避开干扰画面的杂乱元素,再在后期环节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弱化多余的元素。

然而,有的拍摄场景实在是太乱,无论你怎么煞费苦心取景构图找角度,或者后期花费大量时间来修图,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在遇到这类情况时,不妨退一步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变换焦距、拉近画面、仔细观察选取一个巧妙的局部,实现化繁为简。

下边这张《冰雪奇缘》,就是一个好例子:

《冰雪奇缘》

这张照片摄于北喀斯喀特国家公园。我的原本的计划是拍摄著名的贝克雪山秋景,但天公不作美,雾气太浓,计划落空。

但正所谓峰回路转,我们在半山腰上偶然地发现了一小片冰川,而在冰川下意外藏匿了一个不及一人高的雪洞(红圈处)。

看到这小雪洞,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张大师级作品,Marc Adamus 拍摄的 《The Deep Blue》:

《The Deep Blue》,作者 Marc Adamus

于是,我兴冲冲地扑进雪洞,想拍一张中国版的《The Deep Blue》。

然而,与幻想中的梦幻场景截然不同,小雪洞的地上树枝丛生、乱石满地,洞壁也附着了斑斑驳驳的污泥,那是相当地脏乱差......

花费了数小时进行清理打扫,并绞尽脑汁地取景构图,终于拍出了下面这张全景构图作品,与 Marc Adamus 的作品差的太远:

经过数小时的打扫,还是很乱

既然没法拍好大景,我换了个思路,装上 70-200mm 的长焦头,开始考虑拍摄雪洞局部细节的可能性。

由于长焦的视角和肉眼视角有明显区别,我个人的习惯是端着相机通过取景器观察、搜索值得一拍的局部,这样更有效。

这个场景的局部取景,我的思路主要包含以下 3 点:

  1. 光线:表现洞外阳光渗透进洞内所展示的晶莹剔透;

  2. 层次:选取洞壁层叠丰富、走向规律的部分;

  3. 简洁干净:尽可能将瑕疵多的洞壁部分排除出构图。

最终在一番仔细搜索、尝试和思考后,我最终拍出了这张《冰雪奇缘》。

得益于小景化繁为简的思路,我在一个非理想的雪洞场景中获得一张视角独特、个性鲜明、难以复制的作品。

2. 排列规律

在机缘巧合之下,大自然会创造出一些具有特定排列规律的点、线、面组合。着眼于表达这种规律性的排列,是小景风光的常见套路之一。

听着好像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难度主要集中在如何从纷乱的环境中发现这些排列规律,并用镜头把它们合适地表达出来。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吧,摄于美国亚利桑州波浪谷的《红与白》:

《红与白》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美国亚利桑州的波浪谷对广大摄友来说可谓眼熟能详。它的摄影作品,可能已经让人审美疲劳。

而这张《红与白》,却有可能让你眼前一亮,甚至会感慨“这居然是波浪谷?”“波浪谷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在大部分人眼里,波浪谷的最佳拍摄时间是中午,由直射阳光勾勒出岩石的自然纹理,来强化“波浪”的感觉:

“正常”的波浪谷正午照片

而《红与白》摄于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天空一片惨白,整个波浪谷的能见度非常低,根本没有直射阳光。

由于岩壁的垂直角度,雪并不能长时间附着,在降雪停歇的间隙,随着岩壁上雪逐渐掉落,岩石的纹理竟被残雪清晰地勾勒出来;而这种奇妙的状态仅仅维持了两三分钟,剩余的雪就都掉落到了地上。

拍摄这张照片的思路很明确,就是寻找纹理线条最清晰、走向最有规律的那个局部。

由上面的分析图可以看到近、中、远三块岩壁将画面分割成了三个三角形的局部,而每个局部的纹理线条都有自己整齐的走向。

为了纯粹地强调线条、简化画面,在取景时要多加注意,尽量减少天空的入镜,同时也只包含了少部分纯白的地面。

后期的调整仍旧遵循突出线条的整体思路,简单增强了红色的饱和度与亮度、增强了整体对比使红白更加分明,利用色彩的区分进一步刻画了线条。

不光是线条,点的排列同样也可以构成精彩的小景作品。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摄于北喀斯喀特国家公园雪山的《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

每年秋天雪山上的金松都会展现最有生命力的颜色和姿态。

照片拍摄的时间其实早已过了日出前后的黄金半小时——那个早晨是万里无云的“光板天”,导致预想的日出拍摄一无所获。

而当太阳升至比较高的某个位置时,我观察到远处垂直崖壁上稀稀疏疏的金松恰好会被侧光点亮:

我顿时找到了拍摄小景的机会,开始用长焦在崖壁上寻找具有明显排列规律的金松阵列。尝试了几个局部后,最终找到了上图这种简洁的排列。

后期的思路也类似,通过增强冷暖色和明暗的对比来突出高光的“点”排列,弱化背景崖壁的阴影区。

有了点和线,自然少不了面的排列。我们再来看一个拍摄实例,极影 AX 摄影师潘玮浩的作品《Puzzle》:

《Puzzle》

这张照片巧妙结合了火山表面的自然花纹与由地形造成的局部积雪。两种颜色、两种明暗的图案相互交错,再配合星星点点穿插其中的树木,完美诠释了排列规律的小景风光拍摄手法。

要想合理运用这一技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的,混杂在其他景物之中的点、线、面的规律排列。

在徒步、踩点、拍摄过程中,放慢步伐、留意周围的大小景观、培养对局部光线的敏感度都能增加捕捉到此类场景的机会;相反,那些事先给自己预定好拍摄目标,到了现场就直奔主题的摄影爱好者,往往容易错失发现这些排列规律的机会。

火山河小景

在拍摄过程中,多多对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吧。即使不考虑“能不能出片”的事儿,这么做也能增加旅途的乐趣,对吧?

3. 强化质感

之前说过,小景风光的魅力之一在于对景物细节、质感的出众表现力。而要想强化景物的质感,这两个因素很重要:

明暗:在特定方向的光线照射下,景物表面的细小凹陷、凸起、层叠会被阴影和高光区分开,这种明暗对比能很自然地增强立体感;

色彩:岩石表面由于成分不同而形成的多彩花纹、植物枝叶因为受光不同形成的颜色渐变——色彩的变化也暗示了质感的变化。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摄于犹他州蘑菇石林的《彩色恶土》,和摄于内华达州火焰谷州立公园的《疯狂山丘》吧:

《彩色恶土》

《疯狂山丘》

《彩色恶土》和《疯狂山丘》展现的分别是土地和岩层的质感。它们的拍摄有很多共同之处:

两者都利用了日落后最柔和的散射光——比起强烈的直射光,散射光对质感的体现更有帮助;两者都同时结合了明暗和色彩来展现出岩层的片状层叠和恶土的干燥开裂。

然而,两张照片的拍摄角度却不太相同。《彩色恶土》采用的是严格意义的平面拍摄,即镜头与画面垂直,画面中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焦平面。

这是体现小景质感最常用的方法,好处是重点突出,畸变小,坏处是对被摄物体表面结构比较挑剔。比方说,这样的景物就不适合平面拍摄:

上图的龟裂土地,虽然有密集的纹理,但表面的颗粒感不强,起伏不大,龟裂纹也不够深,平面拍摄时很难通过用光来强化质感;

而《彩色恶土》的成功得益于有起伏较为强烈、特征较为明显的裂纹元素,以及红白相间的色彩烘托,得以克服平面拍摄的这一弊端。

《疯狂山丘》则是典型的非平面拍摄,即镜头与被摄表面并不垂直。非平面拍摄在寻找拍摄位置、角度的时候要密切关注光的方向和柔和程度,来创造最和谐的光影立体效果。

非平面拍摄的优势,是能很轻易地创造出强烈的光影对比和显著的立体感

非平面拍摄的难点则是景深不够,容易导致画面中的边角部分脱焦;如果脱焦的边角在不容易注意到的暗部还问题不大,如果是在高光、高饱和区域则干扰视线、成为败笔。

拍摄中要注意经常通过 LCD 放大照片、仔细检查各部分清晰状况。使用较小的光圈配合三脚架的辅助大部分情况下能解决景深问题,但少数极端情况则还需要配合使用多张景深叠加的技术。

当明暗和色彩条件都不理想的时候,也未必就无法表现质感。以这张华盛顿州富兰克林瀑布的《刚柔并济》为例:

《刚柔并济》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个冬季的阴天,既没有理想的光线,整个场景也都被单调的蓝调笼罩。

然而,通过流水长曝光下的丝滑和瀑布冰柱冰针的“对比”,却能凸显出两者截然不同的质感。

举这个例子意在启发读者,摄影并无公式可言,却可以充满奇思妙想,小景风光更是如此。

4. 制造氛围

氛围也称意境,是一种说不清、摸不着但又能确实感觉得到的东西。它往往来自摄影师在拍摄环境中的情绪和感受,通过照片的渲染来传递给观者。

氛围小景灵活多样,云、雾、霜、露、雪等多种天气条件都是表现氛围的绝佳素材。

这张照片想表达的氛围,您感受到了吗?

氛围小景在构图上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包含标志性的景观,也可以没有明确的视觉中心。

只要画面的整体效果能够恰当展现一种明确的氛围,那么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

来看个例子吧,摄于北密歇根州某不知名小湖边上的《梦中之湖》:

《梦中之湖》

拍摄这张照片时,四周十分安静,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没有一丝风的静止湖面,将对岸各种颜色枫树朦朦胧胧的倒影呈现其中。

这张照片的最终效果,准确地反映了当时身在此中的感觉——静谧、空灵。而达到这个效果除了天时、地利外,也需要通过一些主观的加工。

这里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后期颜色的调整。通过整体色调向“青蓝”方向的调整,以及将树木的红、黄、橙、绿单独向相应的嫩色系、亮色系调整,用类似人像中“小清新”的调色思路营造了一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感觉。

和《梦中之湖》的静谧、空灵不同,下边这张摄于犹他州布莱斯国家公园的《飞雪连天》,则着重于表达冷暖交替的感觉:

《飞雪连天》

在一个零下二十五度的冬日早晨,寒风夹杂着雪花阵阵呼啸,我脚踏雪钉在日出前就瑟瑟发抖地守在了拍摄点,嘴里啃着硬邦邦的饼干。

然而仅仅十几分钟后,太阳越过地平线,用第一屡阳光亲吻在石笋上时,仿佛将整个沉睡的石林唤醒,仿佛将寒意驱赶得一干二净。

“飞雪连天”的构图中并没有一两个主宰画面的石笋,而是主要通过光感、远景的朦胧感、冷暖色调对比来反映现场的气氛。

氛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前两个实例表现的意境都比较安详、和谐,那么下边这张《排山倒海》则体现了压抑、凝重感。

《排山倒海》

位于华盛顿州的舒克桑山相当受摄影师们的欢迎,许多山地大景就是在这拍出来的。但《排山倒海》却并没有包含舒克桑山任何标志性、特征性的景观,而只是用 200mm 长焦拉近截取了侧峰上的一个小坡。

然而真正烘托整个场景氛围的既不是小坡本身,也不是坡上稀散的松树和草地,而是有如排山倒海之势俯冲下来的云雾。

这张照片通过特定天气条件、目的明确的构图和后期的暗调、低饱和处理的配合,成功营造出了整体氛围。

我们在其他拍摄环境中也应当遵循这个思路:先有想法,再结合拍摄环境调整构图,并通过后期处理来强化这一氛围。

(0)

相关推荐

  • 如何塑造出扎实的素描作品,营造出画面的氛围感?

    素描静物 如何画出扎实的素描作品 石膏其实是很好画出扎实感的 注意要把它的体积与分量表示明确即可 画面氛围.整体黑白灰的节奏还有塑造 这些也都可以影响整幅画面的效果 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到画面本身 本文作 ...

  • 如何快速提升作品高级感?光影效果告诉你!

    · 胶囊每天为你更新优质学习资源 · · 软件  |  素材  |  考研考证  |  教程  · 第[784]期 别人家的作品集都是高级有质感,看了看自己的内容留下不争气的泪水...仔细看看这图纸高 ...

  • 情歌,拍出爱意与氛围

    课程 马海萍/摄影 但是,依旧可以看到一些佳作.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情歌>这个命题,这个命题要怎么拍?首先,我们能想到的就是爱情,表达两个情侣手拉手的作品在这次投稿中很常见,但我觉得是不是 ...

  • 摄影拍晚霞,怎么构图效果好?

    拍摄晚霞,和拍摄天空.日落一样,前景是决定画面风格和气韵的主要因素.那么,到底该如何构图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霞浦晚霞 1.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应该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构图方法,表现 ...

  • 拍摄小景风光——7个黄金法则!

    摄影,从一个想法开始! 你鼓励了我 甄真 - 愿你的国降临 小凯哥:每一篇文章,只为开拓你的拍摄思路! ................................................ ...

  • 摄影技巧丨妙趣横生的风光小景,是这样拍出来的

    不少人喜欢拍"大风光",用广角.超广角镜头或拼接法拍摄视野宽广.气势恢宏的大场景:但,这并不是风光摄影的唯一道路. 其实,聚焦于有趣的小景,更能体现风光摄影师的观察力和想法,而且对 ...

  • 董其昌山水小景

    董其昌<书画合璧山水小景> 高清大图 董其昌(1555-1636年) 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 字玄宰,号香光.思白 董其昌的书法布白疏朗 结体灵活,用笔则轻巧平滑 这些都体现了 其" ...

  • 国画——窗外小景画法

    111 步骤一:画大小两组枇杷,以长短枝干连接. 步骤二:接画有浓淡变化的两组枇杷叶,添加浓淡墨枝干,注意前后层次关系.忌把叶画成同样形状,失去画面的空间感,造成呆板. 步骤三:添画篱笆和小鸟,三只小 ...

  • 【望安山文学】特约诗人熊向阳专栏(45)||乡村小景(诗五首)

    乡村小景(诗五首) 作者:熊向阳     主编:非   鱼               乡村小景                (一) 乡村闻剥啄,岁事动营求. 小市开新酒,疏篱护早秋. 马烦催吏起, ...

  • 各式庭院小景创意满满,定格植物之美

    庭院小景,较多取之自然与生活,却被我们赋予了灵魂,静怡有趣,精彩别致. ۥۛۛ۟ۙۙۚۥۚۙۙۙۚۥۛۛۚۚۛ۟ۡۥۛ۟ۡۗۡۥۛۛ۟ۙۙۚۥۚۙۙۙۚۥۛۛۚۚۛ۟ۡۥۛ۟ۡۗۡۥۛۛ۟ۙۙۚۥۚۙ ...

  • 极具代表性的国画山水小景,国人熟悉的构图,熟悉的意境

    极具代表性的国画山水小景,国人熟悉的构图,熟悉的意境

  • 初夏的时光,田园小景

    初夏的时光,田园小景,麦子黄了.                               pin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