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八里甸村的于清泮,是民国版《牟平县志》的总纂 2024-04-26 07:48:14 从乳山市区出发,沿着青威公路向东行驶,走大概二十五里路,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八里甸”的村庄。笔者第一次听说“八里甸”这个地方,是因为偶遇了一位寻根的李姓朋友。他的家族世代相传:祖先是清初从莱阳县蚬子湾迁徙到八里甸。前几年,重修族谱时,他们专门到莱阳寻根,但蚬子湾现在主要是王姓聚居,八里甸的李姓人在寻根时也费了一番周折。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族谱还是如期付梓了。 (八里甸) 因为这件事,笔者也查阅了一些八里甸村的历史介绍。这个村庄是在明代建立,因距离大孤山八里而得名。村里的姓氏较多,除了与莱阳有关的这支李姓之外,还有从士子于家村迁来的于姓,从许家埠迁来的许姓,从河东村迁来的丁姓,从王家宅口村迁来的王姓等。从古至今,八里甸村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在村志列举的名人录中,笔者赫然发现“于清泮”也在列。读过民国版《牟平县志》的朋友,相信对“于清泮”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因为他就是县志的总纂。 (乳山市育黎镇城阴村附近的“汉育犁故城”石碑,背后就有于清泮的题字落款)民国版《牟平县志》修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对沿革、山川、物产、民社、姓氏、职官、典故等都有详实的记载,对“育犁故城”等有争议之话题,也进行了一番考证。如果按照传统的史书评价,此书可称之为“良史”,对后世很有裨益。而于清泮作为总纂,自然也体现出了深厚的治史功力。笔者心中早已钦佩,只是后来才知道他是八里甸村的人(注:于清泮出生时,乳山尚未建县,八里甸先属宁海州,后为牟平县。乳山在抗战后始建县,《牟平县志》修撰是在抗战之前)。于清泮的生平,在《乳山市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志称:“于清泮(1874~1957)字芹泉(琴泉)。幼时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中举。宣统元年(1909年),授知县不就。1912-1918年(民国元年至七年) ,连任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一、二届议员。1920年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当选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从简介上不难看出,于清泮长期在山东省城济南生活。而后来牟平县组织修撰县志,于清泮虽然不在故乡,但众望所归,遥推他为总纂。他对家乡也十分挂念,欣然接受。实际上,在县志成书后的序言中,于清泮也将自己的乡情娓娓道来。他说:“余自幼喜闻父老谈地方故事,又惯享海滨气候之佳、山水之胜、与风俗人情之厚,后虽壮游数十省,终年旅外,而回忆故乡,未尝不倦倦於心目也。”在于清泮的主持下,牟平县志修撰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方走访、搜集资料;第二阶段是将初稿汇总,送到济南于清泮处,由于清泮理顺体例,查漏补缺。“是役也,历时八阅月,用书百余种,奔走(省城)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在呕心沥血之后,十册之厚的牟平县志终于在1935年付梓。为后人了解当时牟平乃至胶东风土人文,留下了一部珍贵的资料。后来,在抗战前期,于清泮一度归村隐居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街头募捐,所得款 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乳山市志》)抗战后期,于清泮移居烟台,1947年秋又回归故里。1949年春,他来到解放后的济南,后被《大众日报》社聘为顾问。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以下图片均为八里甸村的场景。 赞 (0) 相关推荐 站在林水北山,大乳山、岠嵎山及市区风光一览无余 在山东乳山市夏村镇东北方向,有这样一个小村,北依大山,南邻秀水,村庄周围树木茂密,河流潺潺,故取名林水. 小村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地,西南部为缓丘.站在村东北山腰,乳山市区.大乳山.岠嵎山 ... 豫南党姓发祥地之一——十八里党村 河南省唐河县桐寨铺镇十八里党村,位于宛东南唐西北结合部,东南距唐河县城约20公里,西北距南阳市区约38公里,南距312国道8公里,北距桐源路县道2公里,具体位置为东经112.79度,北纬32.83度. ... 滑县文化遗存寻踪之‖八里营镇南苑村成公绥墓·成公简墓遗址 文/刘继干 寻其迹,追其源,也是我辈文化爱好者的责任,更是做好历史文化研究的根本.大家在了解成公绥和成公简的时候,先要知道这里盛产黄金瓜,你若是去过刘苑村黄金瓜基地,或者吃过黄金瓜.这样就更好沟通了.根据初定路线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丁李湾村现有500多人居住,多为李姓.史料记载,这个古村始于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间最盛,当时田地7万多亩,房屋600多间,有"李氏庄园"之称.这个村旅游开发已到位,来往的人很多 ... 八里巷惨案:女土匪屠村700人,连婴儿都不放过,现场遍地尸骸 20世纪以来,中国也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的黑暗岁月,而清末民初的土匪作乱,也成为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回忆.这就不得不说起20年代,发生在苏鲁两省交界处郯城县八里巷村惨案. 1923年6月19日,一则让人感到震 ... 西八里村辣条粉全被海归小哥哥吸引了 西八里村辣条粉全被海归小哥哥吸引了 郭宏旺:后八里村看黄花儿灯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八里村看黄花儿灯 郭宏旺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左云城里闹红火,三门一关有特色.北门的舞狮西门的龙,南关的高跷南门的船灯.观灯舞龙跑旱船,好挠搁就在建筑队,从南门一直扭 ... 云南麻栗坡八里河地雷村 云南边境线上的排雷村民王青树 云南边境线上的排雷村民王青树 Show More 参观后八里村 办公室坐一坐 我家在西安,住在鸡市拐、朱雀大街、乐居场、南窑头、昆明路、鱼化寨、龙首原、下马陵、梨园路、八里村... 主编乱弹妞:两枚少女心爆棚的"女汉子",爱吃会耍又可爱,卖得了萌,犯得了二,自诩追得上陈伟霆,嫁得了...当然,和你一起吃遍.玩遍.看遍西安,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西安,一座有趣的 ...
从乳山市区出发,沿着青威公路向东行驶,走大概二十五里路,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八里甸”的村庄。笔者第一次听说“八里甸”这个地方,是因为偶遇了一位寻根的李姓朋友。他的家族世代相传:祖先是清初从莱阳县蚬子湾迁徙到八里甸。前几年,重修族谱时,他们专门到莱阳寻根,但蚬子湾现在主要是王姓聚居,八里甸的李姓人在寻根时也费了一番周折。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族谱还是如期付梓了。 (八里甸) 因为这件事,笔者也查阅了一些八里甸村的历史介绍。这个村庄是在明代建立,因距离大孤山八里而得名。村里的姓氏较多,除了与莱阳有关的这支李姓之外,还有从士子于家村迁来的于姓,从许家埠迁来的许姓,从河东村迁来的丁姓,从王家宅口村迁来的王姓等。从古至今,八里甸村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在村志列举的名人录中,笔者赫然发现“于清泮”也在列。读过民国版《牟平县志》的朋友,相信对“于清泮”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因为他就是县志的总纂。 (乳山市育黎镇城阴村附近的“汉育犁故城”石碑,背后就有于清泮的题字落款)民国版《牟平县志》修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对沿革、山川、物产、民社、姓氏、职官、典故等都有详实的记载,对“育犁故城”等有争议之话题,也进行了一番考证。如果按照传统的史书评价,此书可称之为“良史”,对后世很有裨益。而于清泮作为总纂,自然也体现出了深厚的治史功力。笔者心中早已钦佩,只是后来才知道他是八里甸村的人(注:于清泮出生时,乳山尚未建县,八里甸先属宁海州,后为牟平县。乳山在抗战后始建县,《牟平县志》修撰是在抗战之前)。于清泮的生平,在《乳山市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志称:“于清泮(1874~1957)字芹泉(琴泉)。幼时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中举。宣统元年(1909年),授知县不就。1912-1918年(民国元年至七年) ,连任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一、二届议员。1920年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当选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从简介上不难看出,于清泮长期在山东省城济南生活。而后来牟平县组织修撰县志,于清泮虽然不在故乡,但众望所归,遥推他为总纂。他对家乡也十分挂念,欣然接受。实际上,在县志成书后的序言中,于清泮也将自己的乡情娓娓道来。他说:“余自幼喜闻父老谈地方故事,又惯享海滨气候之佳、山水之胜、与风俗人情之厚,后虽壮游数十省,终年旅外,而回忆故乡,未尝不倦倦於心目也。”在于清泮的主持下,牟平县志修撰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方走访、搜集资料;第二阶段是将初稿汇总,送到济南于清泮处,由于清泮理顺体例,查漏补缺。“是役也,历时八阅月,用书百余种,奔走(省城)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在呕心沥血之后,十册之厚的牟平县志终于在1935年付梓。为后人了解当时牟平乃至胶东风土人文,留下了一部珍贵的资料。后来,在抗战前期,于清泮一度归村隐居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街头募捐,所得款 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乳山市志》)抗战后期,于清泮移居烟台,1947年秋又回归故里。1949年春,他来到解放后的济南,后被《大众日报》社聘为顾问。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以下图片均为八里甸村的场景。
从乳山市区出发,沿着青威公路向东行驶,走大概二十五里路,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八里甸”的村庄。笔者第一次听说“八里甸”这个地方,是因为偶遇了一位寻根的李姓朋友。他的家族世代相传:祖先是清初从莱阳县蚬子湾迁徙到八里甸。前几年,重修族谱时,他们专门到莱阳寻根,但蚬子湾现在主要是王姓聚居,八里甸的李姓人在寻根时也费了一番周折。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族谱还是如期付梓了。 (八里甸) 因为这件事,笔者也查阅了一些八里甸村的历史介绍。这个村庄是在明代建立,因距离大孤山八里而得名。村里的姓氏较多,除了与莱阳有关的这支李姓之外,还有从士子于家村迁来的于姓,从许家埠迁来的许姓,从河东村迁来的丁姓,从王家宅口村迁来的王姓等。从古至今,八里甸村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在村志列举的名人录中,笔者赫然发现“于清泮”也在列。读过民国版《牟平县志》的朋友,相信对“于清泮”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因为他就是县志的总纂。 (乳山市育黎镇城阴村附近的“汉育犁故城”石碑,背后就有于清泮的题字落款)民国版《牟平县志》修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对沿革、山川、物产、民社、姓氏、职官、典故等都有详实的记载,对“育犁故城”等有争议之话题,也进行了一番考证。如果按照传统的史书评价,此书可称之为“良史”,对后世很有裨益。而于清泮作为总纂,自然也体现出了深厚的治史功力。笔者心中早已钦佩,只是后来才知道他是八里甸村的人(注:于清泮出生时,乳山尚未建县,八里甸先属宁海州,后为牟平县。乳山在抗战后始建县,《牟平县志》修撰是在抗战之前)。于清泮的生平,在《乳山市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志称:“于清泮(1874~1957)字芹泉(琴泉)。幼时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中举。宣统元年(1909年),授知县不就。1912-1918年(民国元年至七年) ,连任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一、二届议员。1920年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当选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从简介上不难看出,于清泮长期在山东省城济南生活。而后来牟平县组织修撰县志,于清泮虽然不在故乡,但众望所归,遥推他为总纂。他对家乡也十分挂念,欣然接受。实际上,在县志成书后的序言中,于清泮也将自己的乡情娓娓道来。他说:“余自幼喜闻父老谈地方故事,又惯享海滨气候之佳、山水之胜、与风俗人情之厚,后虽壮游数十省,终年旅外,而回忆故乡,未尝不倦倦於心目也。”在于清泮的主持下,牟平县志修撰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方走访、搜集资料;第二阶段是将初稿汇总,送到济南于清泮处,由于清泮理顺体例,查漏补缺。“是役也,历时八阅月,用书百余种,奔走(省城)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在呕心沥血之后,十册之厚的牟平县志终于在1935年付梓。为后人了解当时牟平乃至胶东风土人文,留下了一部珍贵的资料。后来,在抗战前期,于清泮一度归村隐居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街头募捐,所得款 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乳山市志》)抗战后期,于清泮移居烟台,1947年秋又回归故里。1949年春,他来到解放后的济南,后被《大众日报》社聘为顾问。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以下图片均为八里甸村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