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针魂」刘德会的针下得气(附劳心失眠治疗妙招)
本 期 导 读
刘德会老师说:针应该是手指的延伸,而不只是单单的一根针,你对针怎么样,针就对你怎么样。
初见刘德会老师
刘德会老师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还有他手拿针可以做出很多的针功夫,这两者是有很鲜明的对比的。
他对一根小小的针,即温柔又特别地有掌控力,放在手里可以灵巧地做出很多针法,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烧山火」、「透天凉」和「逍遥针法」。
同学打趣地说,刘老师就像是一本具有深不可测的雄浑之气的中医百科全书,外加诗词大全,是唯一会在给人扎针的时候吟诵诗词的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老师。
刘老师针灸诊疗手法初体验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很幸运地感受了一把刘德会老师的诊疗手法,我当时是以口干、鼻干、咽干及眼涩易疲劳,作为主诉要求进行治疗的。
刘德会老师的把脉方法跟别的大夫不太一样,把寸关尺三部分了六部来把(每一部分上下,而且关位还会推外和推内取脉),我想这样从脉上得到的信息更全面。
脉象结论:气滞热郁,三焦不利兼有风寒袭卫,燥邪流于肺胃之间,故现热证。当宽胸降逆,开源通滞。
取穴:右手内关,左手合谷、列缺,最后扎外关;右腿足三里、上巨虚、照海、足临泣;头顶百会。
施针过程:首先闭目养神,静静体会。进针和行针的时候我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当时心中一惊,我怎么体会不到针感?因为以前扎针给我的印象是「得气」的酸痛胀麻,好像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接着老师在进行烧山火、青龙摆尾、凤凰展翅等手法时,(这些是后来才听说的,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享受」了这么多的手法,当时只能听到声音、感觉到动作),就在此时突然觉得额头一片发热。
我告诉老师额头发热,留针过程中觉得露在外面的手背和脚背都发凉。我当时分不清凉是因为露在外面还是因为在排凉气。但第二次针灸时我知道是在排凉气,因为外关嗖嗖地往外冒凉气。
「谷气来者徐而和,邪气来者紧而疾」,刘德会老师在我合谷处感觉到了「谷气」,然后进行烧山火手法;在外关感受到了「邪气」,用了轻微的泻法。
老师中间过来再评脉,再次行针。行针时我告诉老师我的额头疼,老师继续行针,这次疼痛的范围变小了,主要集中在攒竹偏上的位置,老师说邪气正往外散。
当天直到睡觉前额头仍热并有些疼,第二天早上发现热退不疼了。早上自己摸脉感觉变化了,以前自己的脉弦紧,这次感觉变软了不少,也和刘德会老师确认了脉象的变化。
酸麻胀痛是「针感」
不叫「得气」
后来听了刘德会老师的课,我才明白原来真正做得好的提插捻转,是不会产生强烈的「酸痛胀麻感」的。
平常对于扎针的印象,一般都是选穴进针,然后进行行针,病人一般会有酸麻胀痛等感觉,我们一般叫做「针感」。
刘德会老师一再强调:「酸麻胀痛这叫针感,而不叫得气,更不能等同。」
广义的得气是包括了针感,但是真正的得气像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之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针下得气,气至如鱼吞钩,钓鱼的同志会有体会,针下的得气恰恰是让病人特别舒服,心情愉快的享受完治疗,得气应以医者手下的感觉为准。
在上个月的中医私塾课上,刘老师一边为同学施针一边做示范讲解。被扎的同学舒服得都快睡着了。刘老师则通过针下辨气,说可能有胆囊息肉,之后同学果然说自己确有胆囊息肉。
扎针基本功很重要,要稳扎稳打
刘德会老师强调传统针法对基本功的训练是要稳扎稳打,他反对暴力针感及暴刺针感遗留很多天的做法。
基本功的训练可以先练习爆发力。《灵枢·九针十二原》对于指力的训练有要求: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在练习捻针、撮针、爆发力、柔韧力的基础上,学习针下辨气。
针应该是手指的延伸,而不只是单单的一根针,你对针怎么样,针就对你怎么样。爆发力和柔韧力的区别是:进针无痛是爆发力,行针无痛是柔韧力。
进针以后在穴位行针,就要精于补泄手法。明于穴位而不明于手法,是医治不了疑难大病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把柔劲练好,手不离针,针不离手。以柔韧之力把针拿在手里,像品一杯红酒,细细地慢慢地品,捻到手指感觉不到针。
进入这个阶段后,再天、地、人针下辨气,柔劲可以做到捻转无痛。关于扎针、得气、守气、辨气刘老师有这样的总结:
扎针容易得气难,
得气容易守气难,
守气容易辨气难,
辨气容易驭气难。
关于用脑过度、
劳心过度睡不着的治疗小妙招
神门穴、灵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