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春║走进趣味地质学(科普随笔)
在人们印象中,地质,是一门十分呆板生涩而又专业神秘的学科。殊不知,随着大地质的蓬勃兴起,以及地球科学逐步贴近社会、走进生活,并且日渐深入人心,你会欣喜地发现,原来,星罗棋布、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地质学,是多么温暖而有趣,因此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奇妙感觉。笔者如下向诸君展示的三则可圈可点小故事小案例,就是对趣味地质学挧栩如生的经典诠释。
一、肉鸡从大养到小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饲养家禽一般是从小养到大。但笔者前不久在一次采访中,却意外发现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从大养到小的“另类养鸡法”。
这是在人们逆向思维下“打造”的一种冠名为“广州帽峰山麦香鸡”的鸡肉。在主人的盛情款待下,笔者饶有兴趣的品尝了一顿“麦香鸡宴”。味道果然不同凡响:鸡汤鲜美,清甜可口,回味无穷;鸡肉芳香,皮爽肉滑,很有嚼头。其肉质与当下在肉菜市场上出售的饲料鸡相比,格外鲜美,真有“天壤之别”!据了解,从丰富的营养素而言,麦香鸡亦是其他鸡肉难以媲美的。
饲养这种别具一格的麦香鸡,有什么秘诀吗?面对满险疑惑的笔者,主人淡淡地说了一句;“关键是使用了恩州奇石粉当饲料添加剂”。
笔者了解到,位列广东省“省石候选石”第一的广东恩平市的恩州奇石,是宝玉石中堪称具有神奇保健功能的一匹“黑马”,被称为“广东养生第一石”。该奇石除富含26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以及放射负氧离子与红外线外,还具有激活生命的能量,且无任何有毒有与害物质。据悉,用该石开发生产的养生保健产品,如能量饮水机、健康茶具、美容面膜和矿物饲料添加剂等已有数十种之多。
主人如数家珍地向笔者透露了他“另类养鸡法”中从大养到小的大概过程:从肉菜市场大批量买入每只3斤左的饲料鸡,通过喂食某种特效的菌类为其进行“排毒”然后在山地放养,并集中喂食拌有恩州奇石的饲料添加的小麦、玉米、米糠等一般鸡食。约2个月左右,原本3斤左右的饲料肉鸡即成为2斤半左右的“麦香鸡”。鸡的体重下降了,但肉质却上去了。其口感不但能与受百姓普遍欢迎的“清远鸡”、“走地鸡”相媲美,且营养比上述二“鸡”更丰富。笔者从有关资料获悉,用“另类养鸡法”饲养出来的“帽峰山麦香鸡”不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而且胺基酸等营养物质也异常丰富。故此,该鸡从购进时的15元左右一只,到“成品”销往香港时,其价格陡升至50元左右。
对于“帽峰山麦香鸡”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完美的“转身”,实现“减肥塑身”,这其中恩州奇石矿物中含有的具有地质吸附作用的“活性炭”,无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重金污染可“亡国”
这里所说的重金,系重金属之简称也。重金属污染也能“亡国”?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有案可查的历史事实。
“金属”指在密度大于4.5克/立方厘米的金属元素。蔡建兴先生在其著述中提到过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一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就与重金属污染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古罗马的王室和达官贵人盛行饮用葡萄汁,人人都以能够熬制出最美味的葡萄汁来招待客人为荣。后来有人发现用铅制器具熬制出来的葡萄汁味道特别鲜美,于是贵人们争相仿效,结果造成整个统治阶层集体铅中毒,谋士、战将神经错乱,行为失控,身体虚弱,未老先衰,在与北方蛮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最后灭亡。可见重金属污染不但能夺人命,还能亡国。在环境污染还较严重的今天,这无疑是一面令人触目惊心的“镜子”。
专家认为,在环境污染中,对人体健康损害最大的可能是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指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汞、铅、镉等污染,这几种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随血液循环入侵心、肝、肾、脑等器官,对人体心血管功能、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和代谢功能都会带来不可逆的严重伤害。重金属元素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从饮水中进入、从食物中进入、从药物中进入、从厨具和餐具中进入和补牙材料中进入。此外,汽车尾气、腌制食物、化妆品亦会给人带来铅和汞的污染。
由此可见,在当下高达发达的现代化社会,我们预防和减少重金属对人体的损害,对于又快又好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康寿水平,是显得多么重要啊!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真知灼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将会愈行愈远,逐步逃离我们的幸福家园!
三、山洞地下皆养生
山洞养生即所谓洞穴养生,是指用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洞穴或人工洞穴,作为摄生防病的康复治疗的方法,时下,洞穴养生洞穴医疗已成为一种时尚。洞穴多在青山绿岭间,那里环境宁静,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每逢假日,到风景区洞穴探幽或小住,既可休息度假,又可养生保健。资料显示,洞穴内有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失眠等疾病的功能。
我国洞穴养生、保健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居住洞穴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养护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秦代名医扁鹊和隋唐医学家孙思邈亦曾在隐洞修行,研究长寿之道。若无天然洞穴,古人也会采用人工造土室的办法来代替。如北魏的宣武帝为治疗其家人的“斑烂皮肤病”,命人凿洞达2000余个,这便是饮誉中外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先后有人在其山中洞穴居住修炼,其至今仍保留了一中“道在养生”的石碑刻,正道出了洞之养生的真谛。
洞穴养生洞穴医疗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以至以后的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均建立了许多洞穴医院,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我国也于1994年在广西柳州响水岩建立了我国首家洞穴医疗站。近年来,洞穴养生——医疗的康复价值,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应用,我国专家已将洞穴疗法列入到了《中医康复学》中。
我国洞穴资源十分丰富。在石灰岩(喀斯特)地区,由于岩溶作用产生的溶洞、溶斗和峰林等地貌数不胜,至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旅游洞穴就有400多个,这些均为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开展洞穴养生洞穴医疗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优良地质环境资源。
此外,作为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三大主攻方向之一的“深地探测”已越行越近,走进人们的视野。笔者高兴地告诉大家,深不可测的地下,其实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好去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和他的团队,最近就令人鼓舞地实验发现:在地下1470米的地方,细胞生长缓慢,细胞生长减缓的这个曲线被初步验证了。这对于人类未来的延年益寿,以及地质与健康的深入探索与开发,实属可喜可贺的一大福音。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李瑜;校对:林诗晴;
策划:周逸帆;责编:李瑜;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刘如春 男,跨界作家、记者,江西定南人,现居广州。中华散文网创委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原理事、中国自然资源报原副站长、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副秘书长、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资深科普作家和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者、广东省地质局原调研员、广东省地质学会科普委主任。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和科普、新闻、养生等图书18部。作品数十次获奖,其中诗歌散文三次获中国作家协会参与主办的“中华宝石文学奖”优秀作品奖,散文多次获中国散文网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性大赛金奖。现为广东省首批科普讲师团专家(入选“2017年广东省十大科学传播达人”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