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辑】还原一个真实的传统节日 | 旧文重读
又是一年七夕了,礼物没准备好的,自觉点准备好搓衣板吧,没搓衣板的拿电脑废弃主板顶上。
本文大概就随便科普下“七夕”到底是个什么节日,po主不反对现代人对节日重新定义,因为春节一大波人赶回家,也不是什么传统过法,按照“传统”去要求,就会发现没几个体位姿势是正确的。但是,重新定义是一码事,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另一码事了。po主一贯的思路就是“装X遭雷劈”,如果雷公没空,那么只好放着po主来吧!
七夕节,到底干啥好呢?
其实吧,七夕节的确挺古老的,也挺热闹的,算是个不小的节日,但是一直都没有演化出“情人节”的内涵来过。
那么古人都在“七夕”这天干什么呢?
成书于宋代《梦粱录》里专门有一条介绍“七夕”的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七夕节的主角是儿童与女子。儿童自不必说,很难有什么节日他们不出来闹腾的。而女性则是望月、乞巧。所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可见宋代七夕节颇为盛大,“不论贫富,皆着新衣”显示了对这一节庆的重视程度。并且会售卖“磨喝乐”,这种东西大约可以想成公仔玩偶之类,颇有点今天日本女儿那种人偶的意思。
在成书不晚于清代道光的《三续金瓶梅》中则更为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幕▼
这里的细节情景描写尤为详细,可见作者必然是借鉴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风俗。尽管是已婚身份,但是男子并未参与。“众位娘们”在棚下吃零食、聊天调笑、听曲儿,乞巧虽然也有,却显得只是一个契机而已。
当然,任何一个热闹的节日习俗都是从简单到丰富,比如在晋代的《风土记》中,这一天虽被记录,却显得十分简略▼
可见晋代不仅已有七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风俗,尽管当时使用的是“河鼓”这个星名,但是已有星神相会的传说,人们则设酒脯时果拜星乞求,并且乞求的内容只限数量,并不局限题材,更加不仅限于女子,亦不局限于乞巧。
人类对于星辰总有数之不尽的探索与渴求,于是便对夏季凉夜抬头看见最明亮的星星有了疑问与想象,进而一步步成为一个节日、一个习俗。并且可见人群越来越局限,这也是节庆越来越突出的表现。
在后来,女子乞巧这一题材也成了仕女图的一个固定题材,上面贴的许多图片,便是这一题材的演绎(仕女图到后期是有固定题材与制式的,也成为这种类型人物画的标识,同样令其表现的服饰无法做到如实表达时代,所以请勿用仕女图服饰作为服饰史考据单一例证。)
为啥七夕不能是情人节?
既然节日是可以根据时代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涵义,那么今时今日的七夕节为何不能是“情人节”呢?
七夕是从星宿而来的节日,并且始终未能演变出情人节的定义。其实情人节这个定义本身就是舶来品,企图在中国的文化里找出一个对应的日子实在是非常好笑呢。那么要怎样才算符合情人节呢?互送礼物?男女幽会?这些中国许多节日都可以做到,甚至没有节日的契机也能做到。男女之爱,可以“发乎情止乎礼”,但是却很难因今天是什么日子而遭遇到什么阻挠。
而“乞巧”是什么呢?是对女子技能的要求。而本身这样的节日也有女子社交的意味,从而和男子发生什么很难控制。有人从七夕节男女交往的角度出发,论证传统七夕节是情人节,是完全很无聊的。
中国有一本很特别的书叫做《天水冰山录》,洋洋洒洒六万多字啥故事也没写,只记载了严嵩父子抄家抄出来的遗产清单。这本书如今也是非常重要的明代史料,我们通过里面的名词、量词等去论证究竟是什么东西。而在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人希望我国的“非遗名录”变成这样一本只有名词、没有内容的册子吧。
PS:
有情人早晚都会成姊妹的。么么哒!
传统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