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明:如何立规矩,孩子才会听?| 第二期

导读

作为家长,有些事孩子可能九成都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总还是会注意到那个做得不那么好的部分。但在评价孩子的行为之前,首先,我们要先与孩子一起建立一些行为的“界线”,也就是“立规矩”。

但很多大人立规矩,一生气就改或又立新的规矩,一切全凭心情,这样孩子也很难做,所以到底该如何立规矩能让孩子信服呢?

本期我们继续向“正向催眠”大师黄仕明老师请教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揭示有效“立规矩”的几个原则,以及如何正确地回应孩子的行为。

黄仕明

第三代催眠师和培训导师/生命教练/心理咨询师

跟随斯蒂芬·吉利根博士13年,

吉利根“生生不息催眠体系”最重要的传承者,

国际IAGC协会中国代表和培训师

从事企业培训、教练、心理咨询十多年

睿智人生·身体智慧学院创办人

01

应该给孩子立规矩吗?

毛思翩:我们应不应该给孩子立规矩?

黄仕明:在疫情之前,我们跟孩子没有那么多相处的时间,不会跟孩子24小时待在一起,所以可能你跟他之间的界线从来没有变过。现在突然给他一个界线,他会很不习惯了。所以孩子在规矩面前,会不停地测试你的底线,当他测试完这个底线,你再坚持的话,他就会发脾气了。

但规矩还是要立,尤其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们还有点机会来做这个事。等孩子到了18岁,20岁的时候,立规矩就更不可能了。

行为上犯错了就要受惩罚,这是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要引导孩子能够在社会上,在一个环境里去符合特定的规则。所谓“行为不符合环境,它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公民,但是也不想抹杀掉他的个性,所以必须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前提就是带着爱和尊重,温柔而坚定地来跟孩子说这些规矩。而不是带着一种暴力形式的、强加性的东西给他。

02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毛思翩: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黄仕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做出来给他看。孩子非常容易混淆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说的和你做的不一样。

立规矩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双重束缚。双重束缚,就是如果孩子打你,你就要打他,一边打还一边说:“在我们家的家规是不能打人的,你再打就罚站。”对他来说,这就是“双重束缚”。

孩子会想“我听哪一个呢?我是听你讲的道理吗?还是看你的行为?你说我们家里不能打人的,但你又打我”。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常常陷入这种分裂状况。对于孩子的潜意识,收到的信息就是混乱的——我听你也不是,不听你也不是。

你说你爱我,可是你打我,你侵犯我的身体,难道这是为我好吗?你打我的时候,还让我站在这里不要动;我想表达我内在的声音,但你不让我说话,这是爱我吗?可是你是我妈妈,你肯定是为我好。请问我相信哪一个?

作为父母,如果能够带着爱,带着温柔而坚定的能量,跟孩子去说话,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到在身体层面不尊重他,贬低他,就不会造成双重束缚,或者是内在的分裂。

所以,立规矩有几个原则:

1.带着爱和尊重,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

2.可以惩罚,但不能是在身体、人格层面的惩罚;

3.温柔而坚定,一旦立下了规矩,就要坚持。

还有,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家长说过的话就不可以商量,不可以违抗,规矩也是可以协商、合理化和调整的。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而规矩本身,其实也相当于是给父母自己立的规矩,你也应该尽量遵守。孩子通过你的示范,你的行为,能够更好地内化那些规矩。

规矩也不是立一次就管用,这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反复的过程。真正立好一个规矩,养成好一个好习惯,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这都是特别正常的。毕竟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想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其实也都是很不容易的。

03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

毛思翩:那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越界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怎么办?

黄仕明:当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里,首先你要鼓励他去犯错,当他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谈,并不是他这个人好不好、聪不聪明、可不可爱,是讨论行为上可能产生的后果,和他的身份感分开。

家长常常做的事情就是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批评一个孩子的行为,也在他身份层面上贴了一些标签。

跟孩子谈话,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状态、自己的声调、自己的表情,让孩子感觉到你和我在沟通的时候是跟我谈这个行为,而不是针对我这个人。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孩子行为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害怕自己犯错,觉得这样自己就不够好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把同理心带到那里,有理解、有连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孩子就不会那么害怕犯错,也更敢于尝试。

你可以说:“孩子没关系,去尝试,你可以犯错的。如果我们试过不行,我们再学习以后怎么更好就好了。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我们通过语言,结合动作上、表情上、声调上来向孩子表达这种感觉,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我是谁,构建一个自我的身份。对我们来说,觉察一个调频的过程,逐渐去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意图。具体到每个家庭,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有些基本原则就在那里。

04

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

毛思翩: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到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呢?

黄仕明:孩子很容易就把你对他行为的批评和他自己的身份感画上等号。所以这也是我们常常要提醒家长做的事情——不要因为一个行为,让孩子认为你在身份层面贬低否定这个人,给他贴标签,这是要区分开的。

比如,如果我们惩罚的是行为,可以两天不给他吃冰淇淋。第三天惩罚完了给他吃,这个时候你可以抱抱他,跟他说“妈妈爱你,但是如果做错了某些行为,我还是会惩罚你。但妈妈真的很爱你。”

逐渐地,孩子就能够区分开你的批评到底是针对他的行为还是他这个人。很多家长从来没有这个过程,突然有一天就想把这些变成“马上”,这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不想承担错误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他不够好的部分,他自己没办法面对,因为对他来说过于大了。他背后想要保护的东西是什么?可能是父母对他的爱。

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没关系,就算做错了,你也是我的好孩子,你是可以犯错的。我们可以透过犯错,下一次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就好了。”

这个社会都太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自我贬低的负面催眠,每个人都已经很熟练了——总是自我责怪,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用、不够优秀、不够聪明,我们就不要把对自己身上的这一套负面催眠,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05

如何正确地夸奖孩子?

毛思翩:如果经常夸奖孩子,孩子会更害怕挫折和失败吗?如何正确地夸奖孩子?

黄仕明:我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看到他做出的努力,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那些不需要努力的东西。

比如说,你很漂亮——漂亮不是孩子努力的,是来自父母遗传,不是孩子自己为自己做到的。

比如说,你很聪明——聪明也不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可能天生 IQ就比较高。

我们要肯定孩子那些他自己的特质,他付出的努力,而这些特质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常棒的一些特质。

举个例子,如果平时孩子不收拾房间,东西乱扔,如果有一天他把书摆好了,我进去一看,说:“你真是一个整齐的孩子,有条理的孩子”。他肯定会冷眼看我一下——“你昨天还在骂我不收拾。”

但如果我这样说:“孩子,当我进入到你的房间,我看到你把那几本书放在书架上面,摆得整整齐齐,我感觉到了好舒服,好放松,你真是一个有条理的孩子。”

再比方说,孩子这一次考试成绩比上次好多了,我们不能这样说:“你好棒!你好聪明!”

我们可以说:“孩子,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好这么多,我真的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你这两三个星期,每天都花一个多小时在记单词,妈妈为你付出的努力,感觉到好骄傲。”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描述的是事实,然后再说我心里的感受,然后我再说出一个他的特质——所以一个简单里面的结构就是:说事实,再说感受,再说理由。那孩子就会真的相信,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肯定。

因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是自我怀疑的,一个一两岁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察的,跟这个世界是融合的。再长大,他就需要不停地去测试自己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所以这个成长过程是形成一个孩子的人格一个关键时期。

父母夸奖孩子的正确方式,是要刻意练习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