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明”的七夕:我们要的究竟是“中国”还是“情人节”?| 节日特辑

七夕也算是本号年年都不错过的节日专辑了,每年也是绞尽乳汁想出一些有意思的角度。今年也不例外,从七夕出发的一个话题——传统节日的重构。

我们必须实话实说,在“中国情人节”这个标签被贴到“七夕”身上之前,它是一个几乎在我们生活里消亡了的节日。当然,有一些地区,七月七的时候还会有一些风俗活动,但终究影响力是有限的。

△ 七夕民俗:拜七姐

大约在2000年前后,被包装成“中国情人节”的七夕突然火爆,从此成为沉寂许久的传统节日里最为火爆惹眼的一个。很多人觉得是商家运作得当的结果,事实上那些年七夕的“蹿红”速度是许多商家都来不及奉上一轮促销的程度。

商家喜欢七夕的理由是很直接的,它可以明显拉动消费。在这之前,西方情人节带来的消费市场之大就早已令人惊叹,尤其是2月14日的日子很容易和中国春节假期冲突,即便如此每年的西方情人节消费也十分可观。2019年某媒体做了一份情人节消费数据调查里,从50后到95后都在为情人节消费,金额在201-500元、501-1000元的比例都超过了受访者的1/4,消费内容更是五花八门。这样一个行走的大“猪肉”怎么能不让商家心动呢?

△ 1910年情人节卡片

△ 2019年媒体上的情人节消费调查

而七夕节一般在每年的暑假里,所处的日期本身也是一个节日空档期,又正好与西方情人节错开,并且还给钱包留出了休养生息的空间。不论当时为七夕贴上“中国情人节”标签的人是否经过了精心的挑选,但最终的结果无疑是完美的。

而2000年前后,随着中国国力增长、百姓生活富足,人们也开始回头追求一些“传统”的东西,渴望找回文化自信。其实国学、古风、汉服、喝茶等等后来蔚然成风的喜好,几乎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萌芽的。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也是其中一员,但很显然,找回来的这些所谓“传统”几乎都经过了重新建构,虽然乐在此中的人大多不愿意承认。

△ 新闻图片:情侣在西安华清宫共系许愿牌

传统节日只是在现代社会里逐渐消亡,它们在历史上可是留下过许多资料的,尤其七夕还是历史不那么短的节日。如果它是被传承的,其实只要接续最后被保留的节俗便可,人类心理的矛盾偏偏就产生于明明七夕是被重构了,人们依然执着于从浩瀚的史料里去寻找可以支持自己的只言片语。

像这些“新传统”与历史的连接往往流于表面上的模仿,所以一旦被推广开来自然也无法活动所有人的认可。几年之后,大约是2005年前后,关于七夕是否符合“情人节”的质疑声音也出现了。

▲ 相关书籍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后在2008年、2011年、2014年的第二、三、四批均有不同地区的七夕民族作为扩展项目补充到里面。这些风俗大多与乞巧祭星有关,也有一些地区在申遗成功后从牛郎织女的故事里衍生出爱情相关的活动。

△ 与“七夕”有关的国家级非遗

其实哪怕七夕节有着爱情的成分,也离情人节很远。西方情人节在传入中国以后,内在涵义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娱乐性了,也更具有消费意义了。要知道可以被重构的传统节日并非只有七夕,但只有七夕即便没有官方认可的假期,也依然十分“畅销”,靠的其实就是这份娱乐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比较沉重的,大多很难以个体的方式自由地享受节日。我近几年只要到了法定假期都会和朋友出去旅游,连除夕和初一都不在家陪父母,很多人都会觉得很诧异,节日的仪式感让很多人觉得这些特定的日子里是不应该有个别活动的,哪怕是劳动节、国庆节这样非传统节日的范畴。

△ 网络图片:传统节日的典型形象

想想和我们节日有关的词,阖家团聚,普天同庆、天伦之乐、共襄盛会,都没有个体表达什么事儿。这些词汇里潜藏着让年轻人惧怕的家庭秩序、社会层级,并不如词汇表面看上去的美好。娱乐的狂欢里,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打破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桎梏。这个很像泼水节,几乎所有旅游景点都会搞类似的活动却跟它本来的意义没有什么关系。泼陌生人水本身是一件很冒犯的事儿,但在狂欢的掩护下便打破了人际关系里的壁垒,彼此都在这些空隙里得到了短暂的欢愉。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已经不再是以往那个含蓄内敛的形象了,也渴望有自我情感表达的出口。很多年轻人是不仅仅和爱人过情人节,而是跟朋友、家人过这个节日,将节日的内涵扩大了。所谓中国情人节,七夕想要拿到的剧本其实并非建立在西方情人节的基础上,而是被中国人“改造”过的情人节。

△ 中国式情人节:联谊相亲与露天晚会

话说回来,大家在否认七夕是中国情人节的同时却又在寻找其他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可能性,比如元宵节,比如上巳节,这些都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中国式情人节的需求远远大于濒临消亡的传统节日的呼唤。

在七夕“翻红”以后,人们对于它还有了更多期待。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热度”顺便给年轻人普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是不是可以作为契机对外输出中国文化?话题顿时又变得沉重起来了,近年七夕的热度有所下降不能说没有这些因素存在。

我还记得同事问我传统七夕能玩什么,我想了想,那些乞巧的游戏对于现代人而言都太没有趣味性了,如今最大的价值大约就是表面的仪式感。即便是这份仪式感也是需要找到一个古色古香的活动场地,穿好古装,梳好假发,在摄影镜头下努力地拗出来的,单靠七夕活动本身也是不够的。

△ 《延禧攻略》里的七夕活动

说到底,七夕并非不能成为中国的情人节,而是如何成为,以及成为哪种情人节的问题。毕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发生意义、习俗乃至日期上的变化都是很平常的事儿。不过也无须过分担心,天下的事儿都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了路。很多大媒体往往都避讳提到中国情人节,但又在七夕的专题版面里使用爱情的色调、讲述爱情的故事,这本身就是变化已经悄然发生的标志。

△ 人民日报的七夕版面

每当过年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实际上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对于节日的需求淡了,我们已经把平常的日子过成了古人节日的模样,那么古人的节日除了增添仪式感之外自然便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如今的节日更多的意义,是商业语境下的、是亚文化圈层里的、是人际交往时机中的……这就注定难以让所有人得到满足。

节日本应是生活里的调剂,但这个连家用电器都拥有自己联网权利的世界(但我依然热爱万物互联的便捷),想要调剂实在太难了。披上“传统”的外衣可能是调剂形式中会给一些人带去刺激的方式,但最终依然归于商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