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专栏:读《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有感
曲是苏州盛 亦可飨扶桑
近观裴雪莱先生所著《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较为细致具体地剖析了清代前中期苏州的昆曲和剧坛的情况。自近代苏州曲学大师吴梅以来,中国昆曲的研究蔚为大观,不过,大部分的研究者关注的是明代昆曲,清代前中期的研究可以说不够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研究内容十分有价值,有新的视角。
显而易见,全书从剧本创作,唱演传播,曲律曲谱的理论等方面综合起来考察当时的艺术成就的情况。第一章从苏州的地理、吴地独有的文化、城市功能、经济消费等概括当时苏州剧坛的情况,说明昆曲怎么发展。第二章从时代特征、苏州派剧作家关系、文人剧作家群体、昆剧创作中的吴方言因素、戏剧创作与演出关系来讲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的戏剧创作。第三章将昆班类型、昆班及昆伶地理分布、康乾南巡与苏州演剧关系、苏州织造与演剧之利弊关系、常演折子戏剧目特征及分类,一一提到剧班来分析当时苏州剧坛的戏曲演出。第四章从曲学人才重镇、戏曲序跋、评点系统完善、曲谱修纂的家族传承来讲当时的曲学和声律的情况。第五章从昆曲传播的基础考察、戏剧传播的刺激性因素、多维导向型的戏剧资源流动来考察昆曲传播情况。
如此,该书提到的苏州剧坛的概况、戏曲创作、演出、曲学声律及传播接受关系等方面,呈现出多维多角的研究视野。本来如果讲戏剧的话,应该从剧本、唱演、传播、文化背景等很多层次来考察。反过来说这些因素合起来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昆曲的真实景况。恰好《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具备这些因素,资料很细,剖析了清代前中期这个既有继承又有新变的历史时期中的戏曲情况,了解清代前中期戏曲文化生态的整体,成功拓展了戏曲研究的新方法。其实,关于“剧坛研究”,明清时代的研究还是很多的,不过裴雪莱先生认为清代中期以后是比较弱,结合他尚在主持的中国国家社科基金“清代至民国江南曲社研究”,可知《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意欲补“弱”,且为系列研究之排头兵。
在笔者看来,理解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牌、曲律、曲论,甚至理解剧坛都会有很多障碍。该书提供的综合性昆曲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国国内戏剧研究的新推动,也是海外研究者理解清代前中期江南戏剧发展的重要参考。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