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求证:从汉字发展看中国医学的起源
关于医学的起源的问题,史学家们有源于动物本能、源于劳动、源于神、源于圣、源于巫等各种学说,皆各有所据,但又都缺乏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源于虎猪雉等动物受伤后食泥草疗伤的动物本能学说很是荒唐,不值一驳;远古时期零星的文物如骨针、砭石挺多能说明原始人类已存在简单的医疗活动,源于劳动之说也不靠谱;把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医学知识,归结为伏羲、神农及黄帝等少数几个无所不知的全能圣人或神,显然是一种夸大和神话。
汉字是世界上从上古至今还一直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相传发明者为皇帝的史官仓颉,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制作年代主要在公元前1400年以后的200多年间。从已发现的各种早期文字来看,汉字的发明显然不是一人、一时所为,把汉字起源归于仓颉,也属一种夸大和神话。由于汉字每个字都兼有表意和表音的功能,且至今还一直在连续使用,可以说汉字就是一种活的文物,透过与人体、疾病、植物和动物等相关汉字的发展演变可以部分还原缺失的上古时期医学起源及发展的某些信息和历史。
1899年,在河南安阳市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有16万余片甲骨,有323片、415辞与疾病相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人对疾病、医药的认识。东汉时期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较为科学而系统的字典,全书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与医学相关的文字出现在“肉”、“疒”“艸”及其他部首中。本文从甲骨文和《说文解字》相关文字的字形、字意回顾远古时期医学发展的轨迹。
一、古汉字对人体的相关记载
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首、耳、目、齿、舌、腹、胸、肘、胫、止等描述人体器官的相关汉字。《说文解字》记载表示人或动物部位的有首、頭、项、頸、體、身、躯、背、脊、腹、肋、股、髋、髕、髁、骭、胫、腓、足、脚、臂、肘等,表示五官的有目、鼻、口、牙、齿、舌等,表示脏腑的心、肝、脾、肺、肾、胃、肠、胆等,表示组织的皮、骨、肌、肉、筋、脉、血、脂、膏等,基本涵盖解剖学中人体的主要部位、器官和组织。
即使是对同一部位,《说文解字》有时用两个或多个字来表示,如用頭来表示人的头,而首是表示动物的头;用项表示颈部的后面,頸表示颈部的前面;用牙表示磨牙,齿表示切牙等。《说文解字》有“冎”、“??”、“解”等字,都表示与解剖有关,表明当时人类已经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分解动物及人体的各个部位、器官和组织。此外,已出现寸,肘、??(寻)等字作为测量人体长短的计量单位,表明当时解剖学已从定性向定量水平发展。
在对每个字的注解中,有介绍其主要功能的介绍,如胃的注解为“穀府也。”腸注解为“大小腸也。”有介绍位置的,如膽的注解为“連肝之府。”,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其最具特征的描述。此外,对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介绍为“心 ,人心,火脏也。”“肾 , 水脏也。”“肺, 金脏也。”“脾,土脏也。”“肝,木脏也。”表明五行学说已被用来解释生命现象,中医脏相学说已初步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解字》对“思”字的注解为“容也。从心囟聲。凡思之屬皆从思。”武汉大学古文字专家万献初教授认为现代汉字中上部的“田”字实为“囟门”之“囟”,表明造字时,人们尚不清楚人的思维究竟是由心还是脑主宰,古将“囟”和“心”合而为之,体现了古人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这可能是后来中医学关于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争论的滥觞。
《说文解字》对人的生、老、病、死认识,体现在孕、子、儿、包、疾、病、老、考、死、尸、鬼、魂、魄等文字中,如对“老”的注解是“考也。七十曰老。”对鬼的注解为“鬼,人所归为鬼”,对“魂”的注解为“陽气也。”,“魄”注解为“陰神也。”有学者认为这属于封建迷信,笔者看来,这其实是当时国人的一种生死观,与迷信毫无关系。
二、古汉字对疾病的相关记载
人类之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疾病相伴随。中华民族很早就通过文字这一载体对疾病进行命名和分类,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首先表现在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上。
著名甲骨学者胡厚宣所著的《殷人疾病考》中,发现卜辞中载有各种疾病达40种左右。既有以人体部位命名的病名如疾首、疾耳、疾目等,还有疟、疥、蛊、龋等专有疾病名称和症状的描述,如耳鸣、失眠、病软、病旋(眩晕)等。有意思的是,殷墟甲骨文每一条涉医卜辞大都记载了一则病例,可以说是医案记录的最早源头,比《庄子》中的医案雏形及《史记》所载仓公“诊籍”要早1100~1300年。
《说文解字》“疒”字部当中,收录103个字,表示疾病意思的文字多达70多个,其中解释为“病也”的文字有疾、痛、疴、瘵、瘨、瘼、癎、疵等几十个。对“刺”注解为“刺,直傷也。”,这些疾病涵盖头部、颈部、腹部、皮肤病、骨病、肌病、妇儿疾病等方面,表明当时对疾病范围的了解已达到一定的广度。在相关汉字的注解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发现的引起疾病的病因有六气、疫疠、劳累和饮食、药毒等方面,已经认识到毒、傷、瘀、痹、瘚、痵等。
在传染病方面,甲骨文中有“疾年”“降疾”“雨疾”“疾疫”等记载,“疾年”指有疾病流行的年份,“降疾”表示疾病仿佛是上天降下来一样,“雨疾”表示患病的人很多,有如下雨一般,这些反映在商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染病、流行病与普通疾病有所不同。《说文解字》注解“疫”为“民皆疾也。”可谓言简意赅。
三、古汉字对疾病治疗的记载
甲骨文中记载了“药”字及30多种药用的动、植物名称,并有用枣、鱼治病的卜辞。1973年河北奠城台西村殷代遗址发现了作为药物使用的桃仁、杏仁和郁李仁,表明殷人已经知道收集和储存这些植物以备用。表明在公元前1400年前后,至今大约3500年的殷代,古人已发现某些动、植物的药用功能。甲骨文记载的治疗方法除药物外,还有沐浴、针、尉等方法。
《说文解字》对古代药物学的记载,主要在“艸”部,许慎对药的注解为“藥,治病艸”,与中药有关的文字有十六、七个,其它部中也有与中药有关的文字如丹、桔梗。“丹,巴越之赤石也”。可知朱砂这种矿物药当时主要产于巴蜀和越地。“桔,桔梗,药名”。可见在汉代,部分动、植物和矿物已经被纳入药物范围。《说文解字》对“针”、“灸”等字的注解也反应了当时的医疗情况。
四、《说文解字》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被后世列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成书时间后世学者有先秦、战国及西汉等多种不同见解。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公乘阳庆传授给名医淳于意十种医书,其中竟无《黄帝内经》,说明《黄帝内经》成书不可能在于西汉之前。
许慎(公元58年-147年)师从古文大师贾遗,史料记载《说文解字》作于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建光元年(121年)间。从《说文解字》对上述医学相关的文字的注释来看,据有关学者统计,为确切地解说汉字的形音义,《说文解字》引用《易》79条,引《书》159条,引《诗》442条,引《礼》139条,引《论语》31条,总计引经305条,引证极为广泛。但始终未见引用大名鼎鼎的《黄帝内经》,而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直接提到《素问》之字共45字,涉及到34篇《素问》篇名,段玉裁尚有8处直接提到《灵枢》。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系统成书的时间应在《说文解字》之后,《说文解字》是东汉以前中国医学发展水平的代表著作之一。
郎中原创,欢迎转发,转载敬请注明来源。喜欢本文,请关注“医学邦帮”公众号,郎中将为你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医学类话题。
参考文献
1、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月。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李良松、刘学春;《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福建科学出版社;1994年。
4、万献初;《说文解字字系与上古社会》;
5、[日] 白川静;《汉字的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
6、李良松;甲骨文中的医学史料简述;中医药文化;1992年03期。
7、石开玉;殷商甲骨文中所载药物史料考证;中药材 2016年08期。
8、武跃进,闫桂银;论析《说文解字》中的中医药文字;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0卷第4期。
9、兰凤利;论《黄帝内经》对《说文解字》的影响;中华医史杂志. 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