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津贴要全面铺开,还要提升标准,不然仍是“没人愿意干”

前不久,广西百色市某区出台实施方案,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公办中小学(含中职)、幼儿园全面推行班主任津贴制度;班主任津贴根据班级学生数确定,档次在300元/人/月到450元/人/月之间,每年按10个月进行奖励并随工资发放。
其实班主任津贴制度在很多地区早已实施,标准大概也在每人每月数百元,不过仍有部分地区没有把班主任津贴制度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有些地区虽然规定了学校需按月给班主任发放津贴,但标准没有统一或标准太低。比如有些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不足100元,班主任几乎属于“免费劳动力”。
且不说没有班主任津贴,就算每月有数百元的班主任津贴,也很难让一线教师愿意从事班主任工作。于是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得不祭出“职称评审”和“情怀”两杆大旗。
面对职称较低的年轻教师,学校管理层会跟他们挑明利害关系,如果不担任班主任或拒绝学校的工作安排,就没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职称评审,多数年轻教师会被这招“折服”;如果是职称较高的老教师,学校管理层则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教育情怀的角度分析,希望他们能发挥自己经验丰富的优势,带领一个班级,教好一批学生,同时培养几个年轻的新教师。
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前夕,依旧被“安排谁当班主任”的事搞得焦头烂额。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班主任津贴制度,还要提升标准,不然仍是“没人愿意干”。
那么班主任津贴标准究竟提升到多少才合适呢?这要结合当地的工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供应水平才能做出判断。以无锡市为例,该市早在2018年年底就明确要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提升后的标准为:小学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初中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高中阶段学校每人每月不低于800元。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公办中小学的班主任津贴已普遍突破1000元;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办中小学的班主任津贴普遍在三四百元,甚至只有几十元。提升班主任津贴标准,重点就是要提升广大小城市,以及城郊、乡村中小学班主任的津贴标准,让他们的收入与付出能对等起来。
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双重身份:一线教师和班级管理人员;他们既参与一线教学,又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学校行政工作的直接执行者;他们不仅要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所带的学科教好,还要挤出时间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等;他们很可能在深夜收到家长的信息或接到家长的电话,如果不能及时做出回应,就会被认为是失职;当班上有学生迟到或没有到校上课,他们要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如果遇到“态度不好”的家长,会被气到半死。
班主任管理全班的几十个学生,工作纷繁复杂,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和理解。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尚且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何况管理几十个学生的班主任,可是有几个家长能理解,有多少学校领导会支持?
当然,我们要承认,提升班主任津贴标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毕竟现在大多数地区的班主任津贴,都是来自于教师们的绩效工资。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绩效工资的总额是固定的(根据学校的教师数和教师职称等级),就那么多,班主任津贴提升了,就意味着其他老师到手的收入会减少一些。在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老师们的收入,肯定会引起一线教师的不满。而如果班主任津贴不在学校的绩效工资总盘子中计发,单列出来,对地方财政来说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发达地区倒没什么,经济不太好的地方就会非常吃力。
不管怎么讲,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岗位之一,班主任一定要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学校不能营造出人人竞争班主任岗位的氛围,学校的发展就会遭遇重重阻力。而一旦“班主任岗位不具有吸引力”成为普遍现象,教育就会陷入危险境地。
提升班主任津贴标准,解决好班主任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对整个教育环境的改变,都是一件好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