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预设与生成(1)预设要充分——备课杂谈之五十三
绿影仙踪,迷雾重重
(图片选择网络)
备课的预设与生成(1)预设要充分
——备课杂谈之五十三
袁建国
前边我给朋友们陆陆续续地备课了备课条目、程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今天换一个角度,从预设与生成视角,再谈一谈有关备课的问题。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讲解等等,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因此,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做好有效生成,是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听名家的课,我们在拍案叫绝时往往会这样评价“把课上'活’了!”所谓“活”,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教育情景中因平等的对话和互动产生的种种“预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和谐中交流而进行的自主构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有效生成”。
如何达到有效生成呢?应该做到以下五点:预设要充分;课堂要开放;关系要和谐;判断要准确;方法要恰当。
今天先给大家分享第一点:预设要充分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上“出乎意料”是正常的,但这并不能否认,每名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堂充分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它可以让教学不盲目,有条理,是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地充分预设。
如何做到充分预设?我们前面讲过的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研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流程、活动的设计等等,都是充分预设的方法。另外,这些预设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教材、学生、环境等可能发生的情况,也在预设范围之内,也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思考的内容。这些工作做不到位,课堂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
一名教师执教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时、分、秒认识》,课前教师调查学生有关钟表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哪些,结果,班上的学生都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还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学生提出的问题是 “为什么1小时=60分,1分=60秒”等。
如果教师备课之前了解了这些信息,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时、分、秒之间关系的验证,对时间的体验及怎样更快、更准确地读出时刻等方面上来。
如果教师临上课之前才了解到这些信息,应该立即进行二次备课,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
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信息,那按教材内容设计出来的教案一定是低效的。
这是充分预设学情的重要性。
又如:
有位老师执教七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时,对作品大加赞赏,认为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优秀散文。正当教师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之时,想不到有位同学将了他一军:“老师,我总感到课文中有个地方说法不对,你有没有发现?”
老师迅速地扫视课文,匆忙中也找不出个破绽。还质问学生:怎么可能呢?
结果还是学生提醒他,第七段有这样一些描写的句子:“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这几行文字,作者忽视了一个起码的科学道理,下雷阵雨到大树下躲雨,就有遭雷击的危险。老师听了,一阵脸红。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说明教师对教材的阅读不够认真,不够精细,或对教材过于迷信,没有想到教材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二是说明教师缺少课堂生成的智慧,没有变错误为课堂宝贵的资源。如果这位老师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课堂上表扬学生“细心”“认真”等等,课下再将其写成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出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后来,有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出版社,再版时,对这处描写进行了修改。
再如:
有位名师执教“小学低段写话指导”课,使用的教材是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绘本原文是这样的: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他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还会走高空绳索,他敢跟大力士摔跤,在运动会的比赛中,他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唱家,他踢足球的技术一流,也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
……
这位老师的设计思路是出示图片,学习绘本上的句子,然后进行仿写练习。
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思路非常好。一是学生对绘本内容非常感兴趣;二是学有所依,学生可以参考绘本内容说话、写话;三是说话写话内容是学生自己的爸爸,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内容十分有趣。
但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在仿写“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时,有许多学生说“我爸爸吃得像猪一样多”;在仿写“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等句子时,又有许多学生说“我爸爸像猪一样胖”“我爸爸像猪一样懒”。
开始老师还给学生补充,在“胖”后边加上“乎乎”,在“懒”后边加上“洋洋”,后来一统计才发现,班上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写爸爸像猪,这时候老师说了一句非常不该说的话,他说:“请爸爸不像猪的举手回答,爸爸是猪的就不要举手了。”
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不充分,也缺少应有的应对机智。
我们再看两位名师的案例。
特级教师贲友林在课前互动时有时用这样的方式:上课之前我们先互相了解一下好吗?是我先了解你们还是你们先了解我?想了解我什么?我姓“贲”(板书),怎么读?加上“口”读?可是我没有“口”;加上“心”读?可是我没有“心”。我读“ben”(板书),谁会读?希望我是个笨老师吗?……
大家看,贲老师在写出“ben”的时候,就已经预设到学生会读四声,结果学生真的都读“笨老师”,并哄堂大笑起来,紧张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悦了。
再看于永正老师,他讲《全神贯注》是怎样预设的:
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须全神贯注”作为名言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问茨威格是什么人,可能有人也会问罗丹是什么人,接着会问茨威格那天下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须全神贯注”这个结论。我便趁势引导学生读课文,在文中自找答案。找答案不是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接着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描写的形象、逼真,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最后决定让学生写写感受。
我们看许多名师课堂上游刃有余,其实是源自于其课前的胸有成竹;他们课堂上的随意挥洒,其实是源自于其课前的全面准备;他们课堂上每一个看似无意的精彩,其实都源自于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和全部心血精心的打造。
202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