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兴趣之间难以抉择,怎么办?
01
谁告诉你职业和兴趣是矛盾的?
很多人觉得职业和兴趣是矛盾的,难以调和。
我的朋友小王就属于这种情况。
小王学的是化学,理工科,整天泡实验。然而小王却是一个倍儿有文艺偏好的好青年,就喜欢艺术和美学。一千多页巨册的《加德纳艺术通史》他看得津津有味,偏偏十几页的实验报告,一拿起仪器他就头疼。
是他做不了这些实验吗?
不是,小王很聪明,在大学时总能排在前几名。可他就是对化学提不起兴趣来,按他的说法:生物、化学和法律,是三个看起来很高大上,但一入行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职业。
“你以为它是高质量创造力的凝集,进去之后才发现是个黑洞。”重复的生活如同旋转,枯燥的操作,如同静止一般。我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现在转行做出版经济人的青年,非常认同这一点。
当我发现我对小王抱怨的认同后非常后怕——幸好我没有早三年遇见他。
02
很多人只是需要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抱怨点而已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感到迷惑——当我们想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去选择咨询这个领域里的专家,这不难理解。可为什么我们想要解决职业和兴趣的矛盾的时候,我们却总是选择那些自己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人来询问呢?
我另一个朋友梁琰,三年前我遇到他的时候,他还没创立“美丽化学”网站,如今该网站已获得vizzies大奖,堪称国内科学可视化艺术先驱。
他也是学化学的,同样对艺术感兴趣,但他就成功的调和了职业与兴趣的矛盾。打开这个网站你就会发现,在专业视角下的另一个世界,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科学之美。
说实在的,我没说之前,可能屏幕前的读者没几个听说过梁琰其人其事。这很正常,因为他本来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大有名之人,放在北京的地铁里,万千地铁大军中,你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同。
换句话说,他不是特别的,能解决这个矛盾的人可能比比皆是。不信的话,比起在地铁里虚耗你的时间,你不如试着在北京的地铁里大喊一声,任何一个车厢里都会坐着你以为是传奇的普通故事。
但你都没有问。是的,你说你问了,但我说你没有。
有多少人是你问之前就知道他只能给你一个同病相怜的答案的?太多太多,就仿佛是我们大学期末刷夜时问的一句你“复习的怎么样了?”其实,我们只不过是想听到否定的答案而已。
大学的时候我们想听到——我没怎么复习;上了班我们想听到——这就是职场,这就是社会,职业与兴趣的矛盾解决不了。
没错,你问的那个人解决不了你的问题,有时候你也知道,但你仍然问。他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他只是抱怨的专家。
03
抱怨,是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
我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如果我们抱怨薪资低,我们可能会被嘲笑能力差。如果我们抱怨工作劳累,我们可能会被认为没有上进心。
如果我们抱怨每天上班前拥挤的地铁,繁忙的节奏,糟糕的交通,我们可能会被奚落:不适合在大城市呆着,回你的家乡去好了。
但我们抱怨职业——别的都挺好,就是和我的兴趣不大一致。我们就仿佛成为了一个有能力,有梦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好青年了。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信了,
但对不起,这很可能是一种幻觉。
04
请直面,并解决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第一:当一个人抱怨一件事的时候,能确定的只是这个人有怨气,但从科学的角度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不能确定使他产生怨气的,就是他所抱怨的那个东西。
这一点,很多时候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重要的事情再重复一遍:他可能只是需要抱怨,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为社会所赞许和接受的抱怨角度罢了。
倒在桌子上的水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的最多最快,这叫情绪表达的最小阻力规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这一点。
第二: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认知失调,说的是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感受和我们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不相符合时,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调节我们的感受使之和我们的行为相一致。
这就是说,当我们根据最小阻力规则一再重复:“别的都挺好,就是和我的兴趣不大一致12”这个论点之后,我们为了消除行为和感受的不一致性带来的认知失调,我们会:
1.改变感受——真的觉得职业和兴趣不相符合了;
2.改变兴趣或职业,使之不相符合。
当一个人从一个他喜欢的职业跳到另一个他不喜欢的职业的时候,他还真的不一定只是为了钱。也可能是因为其他难以言明的不满意,甚至是因为恐惧:如果我找到了我兴趣与职业的交汇点,我仍然做得很差,那我就真的很差了。
所以,当你觉得职业与兴趣的矛盾不可调和时:
一.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在认知失调;
二.找专业人士确定你真正不满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三.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直面自己的不满意与恐惧,没什么羞于启齿的,也没什么好怕的——最可怕的,是你用梦幻般的所谓梦想裹住你自己,你却一无所知。
· end ·
推 荐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