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可怕的三岁”,打也不行骂也不行?家长试试这3个办法

“三岁的孩子狗都嫌”,说的就是孩子在三岁的时候会进入一个新的叛逆期,会让家长各种抓狂。

出现的情况大多是:孩子在家里脾气特别的倔,做任何事情既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接受别人的帮助。

明明有时候是他自己做错了事情,非但没有悔改的意思,还振振有词地狡辩,甚至还会“赖”别人。

这种状态也就是大人常说的“老油条”,孩子的此类行为常常会把家长气得够呛。

但是令家长感到不解的是:究竟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以及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问题的时候,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 事实上,当孩子出现“叛逆”的行为时,其根源并不在这个“行为的本身”,而是在于孩子的内心缺乏一种“敬畏之心”。

也就是说,孩子对于其他人以及环境、规则都没有“敬畏之心”,简单来说就是他不知道“怕”。

但“敬畏”既不是简简单单害怕,也不是畏惧于暴力的“恐惧”,而是“尊敬”他人、“畏惧”规则。

因此,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马上去改变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以及孩子的责任心和是非观,这才是能够改变孩子行为问题最根本的方法。

具体要如何操作呢?给家长三点建议:

1、态度大于行为

在生活中,当孩子犯了一些原则性错误的时候,比如打骂父母、伤害他人。

就是指孩子的行为跟环境中的规则发生冲突的时候,这种就叫做原则性错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比如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种属于无心之失。

但是原则性错误是不一样的,它是不被允许、不被原谅的。

所以当孩子出现原则性错误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一定要非常的端正和严肃,并且语气要十分严厉地对他说:“你的行为不被允许,我非常的生气。”

同时还要伴随一定的处罚行为,比如暂停一次的娱乐活动或者让他进行一次惩罚性的反思。

当然,家长“行为”只是辅助手段,并且要遵循“不要以行动纠正行动”的准则,比如不打骂和体罚孩子,因为“行为”的记忆是非常短暂的,今天打了孩子转眼他可能就忘了。

但是“情绪记忆”是深刻的,家长的严厉态度会让孩子更加的重视,他就知道下一次不能这么做。


2、原则要统一

家长定的规则一定要是持续且统一的,切不可因为心情和情绪而朝令夕改。

比如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今天爸爸心情不好就把孩子骂了一顿,明天孩子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可是爸爸心情好就不去追究。

这种没有原则性的方式会让孩子对“规则”产生混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蔑视”规则,因为他重视的是父母的情绪而非规则。

3、初建好过纠正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等到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再去想办法去改变他,要知道纠正一个人的行为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只会更多。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了解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节点和一些固有的规律和特点,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并且在育儿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因为不当的教育方式而引起孩子的行为问题。

而且,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家长不断自省、不断地修正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过失,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行为不出现大的偏差。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他的认知和行为发展规律都是不同的,对他一、两岁时有用的方法可能到了三岁就不好使了。

因此家长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而调整教育的方式,但制定规则、尊重孩子以及共同遵守,这三点是最普遍的教育原则和底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