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学习态度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态度改进,需要多方面的保障。首先是高校彰显大学精神以实现价值引领,从而提升“求真态度”,其次是教师加强纪律管理来督促学生学习,以形成“勤勉态度”;再次是学生多方求教学习方法,以践行“借鉴态度”;最后是学生借助学术规训来克服趋易避难和被动应付,以修炼“学术态度”。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学上关于学习态度的理论认为,态度可以分成情感体验、行为倾向和认知水平三个维度,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表现出最终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对学习及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和行为倾向。情感体验决定了学习投入的积极性,认知水平决定了学习投入的方式与水平,行为倾向决定了学习投入的实际程度。
为了端正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态度,需要从学校层面激发求真态度,从教师层面培养勤勉态度,从学生层面加强借鉴态度和学术态度,以此实现精神引领、外在督促,并实现学生自身的方法调适和学术规训。
一、求真态度:高校彰显大学精神以实现价值引领
针对A校教育学硕士生学习投入的调查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虽然每个学生有自由发展与选择的自由,但大学精神应当具有非功利性。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是民族灵魂的反映。大学不应该盛行功利主义,而应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如果大学只注重传授某种技能或技术,那就与工厂的员工培训无异了。所以,大学应当倡导理想主义价值观,并用这种理想主义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塑造。具体途径如下:
一方面将大学精神渗透到通识教育课程中。研究生作为“大学”中的“学生”,对于“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追求什么?”等基本问题,应该具有理性的认识。所以,在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应当有大学精神方面的内容。遗憾的是,当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普遍忽视“有关大学的基本问题”,致使学生对于身边所处的独特环境、学校组织的特殊性等普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可以将大学精神的传递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目标,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尤其是教育学硕士生,更应了解大学、认同大学精神,用大学的精神与理念来指导自身的学习。
另一方面是开展与大学精神相关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大学精神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开展。这就需要以灵活的方式,将大学精神教育融入各种学术活动中去。比如,可以开展以大学精神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和报告,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演讲;也可以安排校内相关学者开展大学精神方面的讲座,让国内外以及校园内外的学术交流成为大学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学生层面,也可以举办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学精神进行探讨、理解、认同。
二、勤勉态度:教师加强纪律管理以督促学生学习
调查中发现教育学硕士生对于专业学习普遍存在消极态度。一方面,这和老师教学质量及课程趣味性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这和学生自身的纪律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生的身心发展比较成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课堂纪律和学业任务的约束。所以,教师也应该开展纪律教育,转变学生的纪律观念。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将这些纪律要求落实到行动中,比如课前要求阅读相关学术文献,课堂要求一定的学术贡献量,课后要求完成各种课程作业等。教师要加强各学习环节的任务设置、反馈指导,以切实督促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投入度。
三、借鉴态度:学生求教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中发现,A校教育学硕士生普遍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困惑和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待提高,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实现有效学习的保障,但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实现很好的转变和适应。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开展高效的学习呢?以下途径值得尝试:
首先是向导师求教学习方法。导师一般都是某一学科的专家,长期从事本学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学习方法上积累了较多经验,在指导研究生学习方法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研究生积极请教导师,可以在学习上积累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师也应将学习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直接对学生进行教授。除此之外,导师在课外也要多与自己的学生进行交流,传递自身的学习经验。导师的心得体验,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往,都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和行为方式。当然,不同的导师风格各异,不同的学生也差异巨大,这就要求导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专门化的个别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探索出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快速找到学习方法的学生,导师更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
其次是向学长请教学习经验。同院系、同专业甚至同师门的师兄师姐们,已经在学习中积累了各自的学习经验与技巧,有极大的借鉴价值。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高效,学长们可以言传身教地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调查中发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确优于低年级学生,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自我探索,大都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因此,低年级的硕士生要积极请教学长,尽早尽快地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
最后是寻求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帮助。除了导师和学长,硕士生还可以找学校里的组织求教学业问题。硕士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组织的活动中去,可以开阔视野、借鉴经验、寻求同辈群体的帮助,从而在开放和轻松的环境下,通过各类交流活动来寻找启发,间接地解决学业问题。
四、学术态度:学术规训以克服趋易避难和被动应付
一方面是通过学术规训克服趋易避难。在访谈中存在一个鲜明的反差,很多学生考研时觉得“教育学好考”,但在求学过程中,却有不少的人反映专业书籍晦涩难懂、读不懂原著,进而觉得自己“不像是做学问的料”。访谈中的“简单”主要是指指定的备考教材易于理解和记忆;读研中的“难”主要是指研读原著、学术讨论、论文写作等都要体现“研究”色彩,不突破原有的“全盘接受”式学习和思维习惯,就难以有出色表现。这时就会出现“背教材容易读专著难、听课容易讨论难、读文章容易写作难”等反差,学生们如果一味趋易避难,只是按时听课,而不能提前阅读和消化相关文献、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勤奋思考和练笔、勇于参加科研,就很难实现学业优秀。
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术规训以克服被动应付。很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没有任务就不作为,没有压力就不行动,拖延症严重。在课程学习阶段,有人会刻意选择考核少、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对待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态度敷衍,只求蒙混过关。所以,很多同学的专业学习甚至是从毕业论文开始的。在他们的研究生求学生涯中,学习投入主要集中在毕业论文上,一切学习只为了能毕业,“按期毕业”成为唯一的目标。有了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的时间限制和质量要求,他们才被动学习,增加一些学习投入。对毕业论文的投入和对课程的敷衍,也反映出学习投入的高度选择性,学生们可以长期不投入,也可以做到短时期高度投入,比如考试之前、论文提交之前的“突击学习”。悬殊的投入程度决定了悬殊的受教育质量。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为了实现学术精进,需要培养并践行求真态度、勤勉态度、借鉴态度和学术态度。这样才能全面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力量,实现精神引领、行为塑造、方法革新和学术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