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在明代的书画历史介绍中,董其昌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这么一位明代书画巨匠,却与新市有着不解之缘,此事目前尚为不解的疑团。据笔者对史料查阅,董其昌在新市留有多处书墨,且留墨的人家都是显赫大户,像陈家、吴家、刘家等,可见其日常往来比较频繁,这些文人书墨史话,自然为新市文化添上了婉丽的一笔。董其昌因酷爱书画,所以一生与吴兴自有缘份,频繁往来吴兴,游赏古人墨迹。吴兴一直是中国传统书画重要代表人物的出源地,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便是吴兴的书画大家,被业家称为“赵吴兴”,可见其书画成就在吴兴是独树一帜。但到了明朝,董也是一位书画天赋的人杰,但他年轻时轻世傲物,对历史上的书画巨匠赵孟頫因嫉妒而鄙视,一直到了晚年,董才惦出其中艺术份量,由衷发出感叹: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赵孟頫)书法之妙。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吴兴亦云“俗子朝学执笔,夕已自夸”,今知晚矣。根据史料分析,晚年的董其昌处于亦官亦隐的生活状态之中,他在新市所留的墨迹应该发生在崇祯六年到九年期间。认定这个时期点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新市刘在明获进士时间为崇祯四年陈于泰榜,刘家的“一门双节旌节坊”,发生在刘担任朝廷工部主事期间的事。而董的《双节诗》中谈及到“封事含啼上,纶音出凤楼”,恰好与此事的发生时间相符。二是董其昌一直在朝廷为官,直到崇祯六年(1633年),朝中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1634年),董其昌乞求致仕,从官位上正式退下来,当年董其昌已达八十高龄,退下来后才有时间遍游江南,尽兴访友留墨。两年后,董去世。关于董其昌在新市的留墨,据新市历代方志记载,主要是为新市的陈家、吴家及刘家等大户题额。1、陈家。康熙《仙潭文献》卷下(杂志)墨迹:“‘成久堂’,镇东陈氏堂额……俱董文敏笔。”新市陈家在明朝时堪称显贵大户,当年住在新市镇东的陈氏,很有可能是陈学曾后代,新市陈学曾历任辽东、陕西苑马监丞。卒年五十一。陈苑马家族婚姻关系的社会声望极高,如德清许氏、胡氏,乌程邵氏,归安姚氏,菱湖卜氏等,都是当地望族,家族社会影响极大。2、胡家。康熙《仙潭文献》卷下(杂志:墨迹):“‘蒹葭草堂’,镇西胡氏书室额……俱董文敏笔。”又:《新市镇续志》卷四(碑额):“镇东胡氏‘德求堂’……皆华亭董其昌书。”关于胡氏镇西的“胡氏书室”,应该指世居保宁桥(今朱家桥)西的胡尔慥家族世居之地,据光绪《新市镇再续志》卷一“第宅”(胡方伯第):“方伯胡尔慥世居保宁桥西”。关于胡氏镇东“德求堂”,应该指方伯胡尔慥所建的“方伯里”内。据光绪《新市镇再续志》卷一(第宅:胡方伯第):“方伯胡尔慥……同知瑄之四世孙也,赠咸宾作县归卜居,后弄之东。”后弄东,指靠近仙潭湾处的地方。3、刘家。康熙《仙潭文献》卷下(杂志)墨迹:“‘一门双节’,明刘氏坊额。华亭董文敏其昌书。”又《新市镇后志》(节义:胡氏邱氏双节):“‘贫不及行’绰楔,字出董玄宰笔,藏于家。”又嘉庆十六年《新市镇续志》卷七(艺文):“董其昌《双节诗》(为刘在明祖母作):一门称二老,双节足千秋。阿母能存赵,元孙未报刘。还怜生死孝,应动地天愁。封事含啼上,纶音出凤楼。”看来,刘家与董其昌的交往最为深笃,题了坊额,再题绰楔,另单独为刘家题五言律诗,可谓交谊之深,殷勤之至。按年龄看,刘在明与董其昌两人基本接近爷孙辈,相距数十岁,目前尚不明两人的交往原因。总之,董其昌与新市有着一定的文化往来,但其人事关系,方志上语焉不详,这一谜团,给后世的追忆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悬念。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