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月报】熊燕君:老人和乞丐(小小说)
文/熊燕君
老人喜欢散步。老人散步总是一个人,不像其他人,三五个一起,或者夫妻俩一起。
老人居住在县城最繁华地段的柳暗花明小区。老人每天出去散步时,总是喜欢去离小区五百米远的街心公园。街心公园乃是县城最热闹的公园,跳交际舞、广场舞的,摆地摊的,唱歌唱戏的,练太极拳的,五花八门,可谓应有尽有。
去街心公园要经过一个地下道。老人每天早晚经过地下道时,总会看到一个乞丐躺在那儿。这个乞丐看样子四十多岁,头发乱蓬蓬的,估计有好几个月没剪了,灰头土脸,上身穿着一件破棉袄,下身穿着一条破单裤,脚上穿露着趾头的破棉鞋,没有袜子。
老人第一次看到这个乞丐时,是夏天的一个晚上。那天,老人正在街心公园散步,突然下起了雨,老人急匆匆地往家里赶。行至地下道入口处,发现地下道右侧坐着一个人,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个乞丐。
每当下雨天,老人都能看到那个乞丐坐在地下道里。一晃,夏天过去了。秋风起,树叶纷纷飘落而下,气温开始下降。老人再去街心公园散步,每天都能看到那个乞丐躺在地下道里。
秋天过后,冬天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那个乞丐仍然穿着单裤,没有袜子。老人再经过地下道时,不由地多看了乞丐几眼,这一看,老人的心不禁一震,看那个乞丐,长得竟然跟自己的儿子有点相似,但比自己的儿子显得苍老许多。儿子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找了一个外国媳妇,在外国定居了。有八年没回来了。不过,儿子每个月都要给老人打几次电话,叮嘱父亲注意身体,不要怕花钱。儿子有钱,每个月都给父亲卡里打一两千块钱。老人有退休金,吃喝不愁。就是想儿子,更想孙子。
十年前,老人的老伴去世了。老人脸上失去了笑容。他真后悔当初让儿子出国留学,如果在国内,儿子回家方便,自己去看望儿子孙子,也方便。现在儿子一家人远在万里之外,要想去看看,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想想万里之外的儿子,老人对这个长得跟儿子有点相似的乞丐开始同情起来。这么冷的天,乞丐怎么过?!有天早上,老人出门时,感觉气温明显降低,还刮着寒冷的西北风。老人转身回家,他找了一双袜子,一条单裤和一条保暖裤,一件衬衣,一件羽绒袄。他把这些东西送给了那个乞丐。不仅如此,老人还经常给乞丐买饭吃。每次给乞丐饭时,乞丐眼里都流露出一种感激之情。
有一次,老人问乞丐是哪儿的人,乞丐只是啊啊的,还不停地用手比划着。老人这才知道,乞丐原来是个哑巴。
今年的冬天冷得出奇,全国范围内气温都在下降。第一场雪后,老人去散步时,发现地下道里的乞丐冻得瑟瑟发抖,他赶紧回家给乞丐拿了一件棉大衣。老人叹息一声,如果这样下去,乞丐早晚非冻死不可。自己也只能这么帮他了,但愿气温早点回升。老人多么希望每一个乞丐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不大的地方,能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几天后的一个上午,老人从街心公园散步回来,走到步步高超市附近时,突然晕倒在地,路人只是看了看,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扶。这时,一个乞丐飞奔而来,背起老人就向附近的医院跑去。
经过诊断,老人患的是脑血栓。医生说再晚送来一会儿,老人的命就保不住了。老人知道是乞丐救了他,心里十分感激。他庆幸自己帮助了乞丐,好心得到了好报。看来,人还是要多做好事啊!
老人没有亲人,在住院期间,一直都是乞丐在身边照顾。别看乞丐是哑巴,却把老人照顾得很周到。
一周后,老人出院了。他拉住乞丐的手说:“这么冷的天,你别住在地下道里了,到我家去吧。医生说了,我得了脑血栓,如果再摔倒,恐怕就有生命危险了,你住我家里,正好可以照顾我,我管你吃住,每个月给你两千块钱的零花钱。你愿意不?”
乞丐听了老人的话,先是一惊,而后一喜,脸上露出了喜人笑容,不停地啊啊啊的叫着。
以后,老人外出时,身边便多了一个男子。老人发现,每当碰到乞讨的人,这个曾经的乞丐总会给乞讨的人买东西吃,要么给些钱。
作者简介: 熊燕君,女,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参花》、《微型小说月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国煤炭报》、《天池小小说》、《小小说大世界》、《羊城晚报》、《长沙晚报》、《浙江工人日报》、《今古传奇》、《长篇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百篇。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
责任编辑:寂 石
排版编辑:丁 村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兼小说组长)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第一流 排版工作室主任 陈缘 散文组长 陈淑娟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寿林 孙成纪 石海天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彼 铭 郭良美 皇 甫 谢文兴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