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远更长远的眼光
图:Andre Bauchant
老王来自农村,家境贫寒,高中辍学,大城市谋生,当过保安,端过盘子,送过外卖,现在是一名网约车司机。起早贪黑十几年,一直跟老婆租在远郊,老王算过了,这辈子干到干不动,也不可能在这个城市里买上房子。儿子现在读幼儿园,户口就更不敢想了。
问,老王应该拖家带口回老家吗?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不在于怎么说,而是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虽然不少人在大城市拼搏并未奢望能留下来,只是趁年轻多攒钱,随时准备撤退。但确实也存在一部分人,他们会看得比一般我们认为的长远更长远。
通常我们是说眼光放长远一些,无非就是十年二十年,最长也就这一生了。但如果有了下一代,比长远更长远的眼光就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几天前的文章《只要小县城的人都有一颗向往市区的心》,有一个读者的留言特别好:
县城到市区,这几乎不用考虑,能换或能踮起脚来换,就要换。我之前跟朋友聊天说,我在一线城市捡垃圾也不回老家(也是十八线)因为就算苦,也苦我这一代,我的孩子就算不比土著强,至少比他爸,比他同期在老家的大部分孩子们强吧(至少成长环境上,升学机率上,视野上)。现在的社会体力上很难把一个人累垮,反倒是精神上更容易把一个锤趴下。自己不倒,几乎没有人能把你推倒。加油吧,乐观些!
人要有远见卓识,人要看长远一些。无论个人成长还是投资(其实是一码事)没有耐心却想要胜出是比较难的,除非运气足够好(包括天赋异禀)。
但这漫长而平淡的一生,人是多么不耐啊。多数人都败给了耐心。换个角度看,正因为耐心是极其宝贵的品质,所以能做到的自然是人中翘楚。
很多人即便一辈子勤勤恳恳,耐心积累确实也未必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仅仅收入而言,老实巴交地攒钱,到手的数字是可以预估的。这并非什么奇怪的理财方式,相反,过去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就是这样赚钱攒钱。几十年前生活没有什么可能性,信息也不发达,罕见令人咋舌的财富故事。生活的困顿会一点点地让人们耐心下来接受现实。就是日复一日地,努力工作,养家糊口。
就这种最笨的办法,也让家庭之间拉开了差距。
有人借助父母的帮助,相对轻松地就可以在大城市扎根,但有更多年轻人的父母拿不出钱来。看似不公平,奋斗在高低不同的起点,实则公平,人家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不留给孩子留给谁?拼爹拼不过的年轻人也无须抱怨,或许一辈子也不会在大城市买到房,但至少所有的努力和积累不会白费,这些成果都将垫高下一代的奋斗起点。
这个道理似乎根本不该重复,多数普通人也都是这么做的。但城市化和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和一些政策带来的不便,尤其各种信息噪音,心神不宁成了日常。无形中给自己酿造了许多压力,因为模糊的计算很难达成自己的近期和中期目标,想想就倍感沮丧。
不必过于苛责自己,都是正常的情绪,但如果屡屡被这些压力折磨,当下的生活质量就很难保障。所以,人的确需要在焦虑时有一次认知上的调整。只要认知上有个变化,过日子就不太需要“挺住”“忍住”“坚持住”这么悲壮而艰辛了。
因为如果能真正地在认知上看到更长远再长远一些,而不只是“这道理我都懂”,那么在迎接生活的挑战时人会很自然(不费劲)地就会变得更加有耐心。不着急,着急也没用,一点点尽力而为,总比每天陷入焦虑,非得五年十年内赚多少钱才开心。
也不会开心,每一站都是旅途,很快就有更大的野心,这个只要稍微回顾下刚出来工作和工作十几年后同样一笔钱带来的反应就全明白。而学会平静地与无止境的欲望和谐相处,则又需要漫长的反复训练。
人大概就是被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欲望反复磨练而逐步变得强大起来的吧。
上篇:有些人的书,越读越傻
推荐:谁又比谁善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