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民间故事丨爱琢磨的老先生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民间,是前人生活、习俗、心理、信仰的存留,可以说是 一种宝贵的地方文化遗存。高淳地处苏皖交界,深受吴风楚韵影响,民风淳朴,在民间,有着众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像跳动的时代音符。

爱琢磨的老先生

相传明末清初时,在胥河银林堰南岸村有一位老先生,有知识,喜观察,爱琢磨,行事细心、较真,在附近一带, 也算是小有名气,人称“银林先生”。银林先生平时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终于积累起一定财富,建造了一座“三间二轩、倒覆水”的敞亮瓦房,很有气派。

新房建成后的第二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天空放晴,空气清新,在这种气候下,人也显得特别有精神。这天,老先生像往常一样,把躺椅端到天井中来乘凉。坐定后,由天井的上方朝天看去,蓝蓝的天空,一朵两朵轻柔的白云悠闲地飘着,风儿不紧不慢地吹进来,很是舒畅。这时,天井的一角结了一张筛匾般大小的蛛网,按照传统的说法,新房迎来蜘蛛结网,象征子孙兴旺, 这是个“ 吉象”。老先生发现后很是高兴。蛛网的一端,一只大蜘蛛正静静地歇在那里,“守株待兔”。忽然,一只蜜蜂“嗡嗡嗡”地从远处飞来,尽管它有多只眼睛(蜜蜂属节肢动物,有复眼),但还是不小心撞到了蛛网上。蜜蜂使出浑身解数,还是不顶用,两只翅膀被蛛丝紧紧地粘住,脱不开身。蜘蛛守网待食蜘蛛由丝网的颤动感觉到了猎物的降临,就顺着网丝一个箭步冲了上去,瞄准目标,举起凶狠的螯肢,准备朝蜜蜂身体注入毒液。不料,这只蜜蜂虽然身陷“囹圄”,动弹不得,但尾部还能小幅运动。自然,它也不甘心束手就擒,当蜘蛛的螯肢将要刺过来时,它的反应奇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尾针直朝蜘蛛鼓鼓的腹部戳了过去。蜘蛛毫无防备,不想这手到擒来的小小蜜蜂居然会来这一招,一时无力反击,痛得从网上一个骨碌直掉到了地下,顺势就地打起滚来,无意中滚到了雨后从地底里钻出来的一条蚯蚓身旁。大蜘蛛遂张口将蚯蚓咬了个两段,又在蚯蚓的伤口处滚了两滚,然后就若无其事地依着尾部垂丝又爬回到了网的一端,去静候下一个目标的到来——刚才的蜜蜂自然不敢再去招惹它了。

▲蜘蛛守网待食图

这一惊心动魄的感人场面,没有逃过先生的眼睛。他觉得蜘蛛用这种方式来恢复原样的现象非常奇怪,是不是蚯蚓对于被蜂蜇的蜘蛛有特定的疗效?事有凑巧,隔了不久,村上有位男子外出砍柴时不小心被胡峰叮了一口,伤口红肿,疼痛难忍。此事被先生知道后,他想试一试蚯蚓的疗效,就在地上寻来活蚯蚓,洗净,捣烂,给患者敷在伤口处。果然,不消半个时辰,伤口不痛不痒了,肿也消退了,再过了一会儿,患者一切如常。从此,蚯蚓成为专治蜂蜇的特效秘方。

银林先生爱观察,也爱较真,对有些事情非要问出个道道来,绝不含糊。

银林先生家有十多亩水田,平时农作物的抢收、抢种及田间管理,就少不了帮工。但有些帮工干活也会偷懒,有的做事草率,不是真心实干,也有的使些“小聪明”,偷工减料,想蒙混过关,但往往在先生的眼皮底下,打不了半点马虎眼。

有一天,先生家找了帮工为稻田秧苗除草。老先生有起早的习惯。这天,他一大早就站在门外观看,只见帮工将禾苗拔起来就朝田埂上甩去,先生走近过去,询问帮工为什么要将稻苗拔了往上甩。长工告诉他:“拔起甩掉的不是稻苗,而是稗草苗。”先生虽说一些重的农活参加不多,但毕竟出生农村,并非一窍不通。他想这分明是稻苗啊,就问:“你怎么知道这一颗颗绿色青苗是稗草呢?”他没有直接点穿。帮工反应很快,立即答道:“稗草是光叶、光节杆,根系茁壮,稻苗是绒毛叶片,毛结巴。”银林先生就拿起刚才帮工甩上来的禾(草)苗对比分辨,发现其中就有一些是如帮工所说的稻苗,就责问说:“我现在查到了一些,这不是稻苗吗?你怎么解释?”帮工没想到主家会查得这么细,急忙中生出“智慧”,分辨说:“先生你有所不知,这些虽然是稻禾苗,长大了也会抽穗,但它不会灌浆结果,就使结了果,也是瘪壳稻,没有用的。放在田里白白地吃掉肥料,也挤占了地方,所以还是拔掉的好。”银林先生听后疑虑未解,但不再多说。他闲着也无事,本来就有一个爱捣鼓、爱钻研的习性,于是决定来做个实验,以验证长工所述的真假。他捧了土,将稻苗带回家中,用盆子栽种起来,放于天井中。到了抽穗时,那个帮工眼看着稻苗一天天长大,若灌浆结实成米,真相必定被揭穿。趁先生不在时,他悄悄地将盆栽稻穗轻轻往上提了一下,不到两天工夫,稻穗由绿转黄由黄变为枯白。先生见状,觉得这名帮工确实有本事。他想探个究竟,怎样分清稻穗的优与劣,便去村上向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农请教。老农细细地说明原因:“老先生,原先秧苗都是好的,为什么后来会不长穗或虽然长穗却结出了瘪谷呢,这原因有三:一是遭到了稻秆内绿色小螟虫的伤害,它咬伤或咬断了稻秆;二是稻势旺盛,抽穗期间大风刮来,使其倒伏,或是长势过旺(疯长了),这种稻穗结出的果实不会饱满;三是人为拔苗,使根系离开了原先的熟土,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老农的一席话使老先生又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开了窍。按照老农所讲,先生回家后再对稻秆进行比较,判断枯死的稻穗是人为拔起。家里没有别人,这应该是帮工所为。先生找来帮工对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有理有据,帮工一时语塞,无话可答,只得点头认错,自然以后做事也不敢偷懒或马虎了。

银林先生爱观察,爱琢磨,爱刨根究底的事情,在当地一时被传为佳话。

胥河

胥河又称芜申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开凿历史已经有2500年,作为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同时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胥河(南京高淳段)全长30.6公里,西起固城湖口,东至朱家桥,上接长江支流水阳江,下通太湖水系荆溪。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阖闾伐楚,采用伍子胥的计策,开凿今东坝一段“三五里颇高阜”并连贯自然水道,遂成此河。这条河,拉开人类开凿运河的历史大幕,直至今天仍然是航运通道。

▲胥河岸边

这条2500年前的运河工程,东边连接太湖,一路流经宜兴、溧阳、高淳,穿过固城湖,西边直到芜湖接长江。正是有了这条“黄金水道”,才有了吴国溯流而上伐楚,伍子胥复仇的故事也得以流传千古。

胥河村

胥河村,位于南京高淳桠溪街道。说起来它是个村,其实是由大大小小十几个小村落围聚而成。秋藤树、鹤窠里、墙屋里、桠溪里……这些村落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从遥远的《诗经》时代走出来的,一派诗情画意。

▲胥河村里的古民居

(0)

相关推荐

  • 炸腮 治疗土法(昆虫用途大)

    炸腮 治疗土法(昆虫用途大)

  • 追忆王家广先生(原创)

    ​追 忆 王 家 广 先 生 <考古杂记>这本书,在今天,大概很多从事文史工作.或喜欢文史知识的同志在网上都见过.刚才我在自己的旧书柜里,无意中翻出了这本书-- 记得上世纪80年代,20岁 ...

  • 民间故事:女子多年未嫁,她在梁上发现人脸蜘蛛,先生:斩断红绳

    明朝嘉靖年间,苏州府吴县有一富户姓张,家中良田千亩.可惜子嗣凋零,虽有多房妾室,但膝下只有一女,乃是妻子刘氏所生,名叫蒹葭.长得明眸皓齿,国色天香. 张员外格外疼爱女儿,在满月的时候重金请了一位周易先 ...

  • 宋老先生,终生忙于就诊,查阅典藉,翻阅名...

    宋老先生,终生忙于就诊,查阅典藉,翻阅名老中医著作,下班后一杯茶一本书,从不外出散步,很少和儿女们聊天,把精力全部用在中医事业上.他是衡阳师范毕业生,善古文教学,文笔犀利,但却很少见他动笔,自嘲自己& ...

  • 闭关文集之教子一艺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053  状元先生 俗话有状元子弟,无状元先生! 人考状元都不愿再当教书先生,三家村穷先生皆出了名.但陈弘谋不一样,为官居太守,在朝极人臣,仍归乡 ...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不见黄鹤心不死(下)

    不见黄鹤心不死(下) 赵安  搜集整理 老和尚化缘到黄家庄,黄员外又请他吹笛子.那位黄鹤姑娘自小和尚走后,就盼他早日再来.这天她正在绣楼上拿着木鱼玩,听说和尚来了,便忙将木鱼往枕边一放,朝后花园走去. ...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不见黄鹤心不死(上)

    不见黄鹤心不死(上) 赵安  搜集整理   大家都知道"不见黄河心不死"这句俗语,可是,却不知道这句话传错了一个字,把"鹤"字传成"河"字了 ...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鸡冠花

    鸡 冠 花 于中举整理   很早以前,李家庄有兄妹二人,哥哥叫李友,妹妹叫佩兰,父母早亡,兄妹俩相依为命,苦度时光. 李友长到了二十三四岁了还没有说着媳妇,心里有点着急. 这一天,太阳晒红了东山墙,李 ...

  • 民间故事丨天下第一棋手刘星云

    三界首是个大村镇,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从村中穿过.刘星云的祖上就是下棋的高手,传到刘星云这辈,南来北往的无数棋手和刘星云对弈没有不扫兴而归的.于是,刘星云就在对着大路的家门上挂上了一个牌子,上书:天下第 ...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当归的传说

    当归的传说 赵同心 口述 于中举 整理 传说晋国有个叫鲍兴的青年,父亲早故,家中只有老母妻子三人,小俩口恩恩爱爱,生活过得很安乐.这一年,鲍兴被晋惠公征集戍边打仗,临行时他想,近些年来秦晋两国战火不熄 ...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人言和乌虫

    人言和乌虫 于中举整理 相传在淮北一个山脚下,有一青年农夫,名叫信实.因为家境贫困,常到山上打柴,卖了买些油盐米面度日. 有一天,信实在山下草棵里见到了一条受伤的小黑花长虫,看它可怜就揣在怀里带回家来 ...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田麻搂柴火

    田麻搂柴火 ○张王氏口述 张子训整理 田麻的爹死得早,撇下他跟他娘过苦寒日子.娘纺花,田麻就扛着一把耙子,天天到那寥湖里搂柴火.说话间,田麻就成了十七八的大小伙子了. 这一天,正碰上人家割荟草,乱柴火 ...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傻子学舌

    傻子学舌 范子林 口述 范子东 整理   从前,有个王员外,四十五岁才得了个儿子,叫傻蛋.说他傻,也并非真傻,就是有点半傻不精的,脑子不灵活,心眼不够罢了. 傻蛋长到十七八岁时,仍是傻乎乎的满口傻话. ...

  • 民间故事丨虎妖说道

    张政,字子白.河南安阳人,景泰年间秀才.为人潇洒旷达,能言善辩才思卓绝.一次,子白游久安寺!夜不能寝,遂令童子置酒宴于后山观景亭赏月独饮!彼时月色正浓,亭中恍如白昼,如此夜景怎能使人不加以感慨呢!子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