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一百:张钫
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一百:张钫
张钫
张钫(1886年—1966年),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河南洛阳市新安县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著名爱国人士。
张钫小时候聪明机灵,也很顽皮,有一天上课,张钫迟到,私塾先生问他迟到的原因,张钫说因为上山玩耍,所以忘了上课。老师很生气地说:“你如果愿挨打,就把手伸出来,打三十戒尺;如果愿受罚,就趁一顿饭工夫,写篇千字文。”张钫说愿意写文章。老师命题《朽木不可雕也》让他写作,张钫知道老师在讽刺他,于是磨墨展纸,提笔写好千字文交给了老师。文章开头就这样写:“雕朽木者,庸匠也!”,看到了这句话老师觉得张钫很不简单。
张钫少年时期受孙中山的影响,弃文从武,立志共和。他幼年的时候在洛阳新安老家读私塾,1902年他的父亲张清和被调到陕西乾州,今乾县做官,他就来到陕西。1904年,张钫考人陕西陆军小学堂。1907年春,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1908年,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9年春毕业后,他在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候差。1910年,他任陕西陆军混成协炮营右队排长,不久升任队官,即连长。
1921年秋,陕西靖国军濒临解体,张钫因为其父逝世,回河南洛阳新安服丧。在新安期间,他创办了张钫铁门小学,资助新安县成立了续修县志局,和朋友王广庆创办了民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以开采观音堂煤矿。1923年6月,康有为应吴佩孚之邀来到洛阳,吴佩孚请张钫作陪客。1928年秋,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河南省赈务委员会主席。1930年代,张钫出任国民党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河南省代主席。
张钫是民国时期陕西与河南两省黑白两道的龙头大哥,中原大战期间冯玉祥悬赏60万买他的人头。他曾任二十路军上将总指挥,因为他的部下都是收编的河南刀客和绿林人士,他被戏称为中原老贼头。解放后他得到毛泽东的接见,被称为“中原老军事家”。
在张钫戎马倥偬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精于文韬武略、果敢勇猛的战将、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革命者,还是一位书法家。
洛阳城北的邙山,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民间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历代许多达官贵人都葬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所以也有许多盗墓者,但是盗墓者主要劫掠殉葬品,清末在邙山脚下修筑陇海铁路,掘出的一些墓志石刻被弃置于民间田舍。张钫酷爱金石字画,是当时的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
1933年驻军洛阳时,他曾派人搜罗墓志、碑碣、石雕等古代石刻1000余块,并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于1935年在故乡新安铁门镇他居住的“蛰庐”西隅建成了一所石刻陈列室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是张钫居住的园林“蛰庐”的一部分。此外,张钫还出资购买了《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捐赠给新安、洛阳、南阳等地设立公共图书馆,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书法工楷遒劲,行书飘逸秀劲,逸气盎然。他曾为机关、商店、个人书写匾额。自1960年起,张钫写下了约30万字的回忆录。
1966年5月25日,张钫病逝于北京。2008年,“张钫故居维修保护方案”正式出炉,工程进入当地重点工程项目之列。2010年10月工程完工,投资800万元,故居内的房屋、道路、绿化和排水设施都得到了彻底修缮。2011年,洛阳新安县有关部门把面貌一新的张钫故居,改造成张钫纪念馆,以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张钫纪念馆占地4200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是一座布局严谨、独具特色的民国民居建筑群。纪念馆按照张钫的人生阶段,被分为12个展厅。张钫后人捐赠的数百件遗物,被分散摆放在多个展厅。张钫印鉴、抗战胜利纪念章及张钫手书的《孙子兵法》、穿过的大棉袄、家传的象牙筷等旧物带着历史的味道,真实还原了张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