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秋:我与言慧珠的交往(四)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学“梅”因由

 慧珠是蒙古族人,她的祖先几代人都是清朝的武职官员。其父言菊朋于清政府陆军贵胄学堂毕业后,在蒙藏学院任职,原想走祖辈作官的老路,可是他从小酷爱京剧成迷,终于弃官从艺。

 慧珠这位大家闺秀,和他父亲有同样的爱好,也是从小就嗜爱京剧。但其父由于目睹许多女演员在那黑暗的旧社会里,到处遭受欺辱,不是官僚、阔佬找麻烦,就是地痞、流氓来捣乱,如果有点名气,相貌再长得漂亮,麻烦就更大了。所以她父亲不让她吃这碗饭,送她去学校读书。可是她在读书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唱戏。为了偷着学戏不知旷了多少堂课,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不仅学习成绩欠佳,而且戏也没学好。因此,她非常苦恼,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她毅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戏。

 但学谁好呢?慧珠原想学梅,可是梅先生离开北京多年,于是按“千学不如一看”的老道理,就选择了学程,因为程砚秋先生在北京,而且每星期演出两场,她可以观摩学习。那时每当程先生演出,她必去观摩,她学了不少程派的老戏,但始终未得到一位精通程派艺术的师父指点。

 1937年的秋天,慧珠得与朱桂芳相识,并拜在朱先生门下,从此正式学梅。在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首场演出了《廉锦枫》,这出戏是她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出戏,随后相继演出《霸王别姬》、《红线盗盒》,除这三出以外,每演出老戏,她仍然按照程派的路子去演,就这样梅程派相兼地演了半年。通过这半年的实践,她父亲同朱桂芳以及一些内外行的朋友们,一致认为她扮演古装戏胜于梳大头的青衣戏,演梅派的歌舞戏胜于演程派的唱工戏,况且她的嗓音宜于学梅,不宜学程。因为程派从声音上全部运用“立音”,即让声音竖立起来,而不是使用横嗓,高音用的是“脑后音”,在旦角唱法中具有独特风格,同时技巧难度也较大,比其他派唱法发声靠后,所以声音含蓄(即一般所谓的“闷腔”),不好学。因此一致主张慧珠专心学梅。此后经朱桂芳介绍,慧珠又拜徐兰沅为师,学习梅派唱腔。早年梅兰芳先生排本戏时,舞蹈与朱桂芳、齐如山两位共同研究编排,唱腔则由徐兰沅、王少卿研究合谱。朱、徐两位先生是梅派的两位元老,两位对慧珠都非常慷慨,热情地提携培养,慧珠遇到这两位老师感到十分幸运,这比她在台下一点一点地学梅,方便多了。

朱桂芳、言慧珠之《西施》

 后来她挑班正式演出时,约了几位梅剧团的中坚演员协助演出,如萧长华、姜妙香、王少亭、刘连荣等。她很快地学会并演出了《生死恨》1至4本,《太真外传》头二本,《西施》,《天女散花》,《木兰从军》。她每排一出戏,都要先经朱、徐两位师父的认可,然后请萧长华、姜妙香、王少亭、刘连荣几位前辈复审,再熟练几次才正式公演。至于传统老戏也由两位师父一一改正后演出,因此观众逐渐给她冠上个学梅的头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