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香囊的美学
中国古代把香包称作香囊、佩帏、容臭、香袋等,俗称香包。囊就是袋子,里边装上香料就称作香包。
香囊造型甚多:桃形、石榴形、鸡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香囊材质有丝线锦缎的,也有极少数镂金的,还有透雕玉质的。
( 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
(碧玉镂雕石榴式香囊)
古代喜庆之时以荷包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有作为男女恋爱的定情信物,有作为敬祀神佛以表虔诚,有作为祈福装饰,或用以盛装宝物,都统称荷包。
荷包种类:有葫芦形、钟形、心形、桃形、袋形、钱包形、方形等。现在的荷包同远古荷包在称谓上一致,但实用性却因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很大。
(金镂花嵌松石翠片香囊)
香囊佩带史
01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椒专佞以慢滔兮,铩又欲充夫佩帏。”佩帏即香囊。目前我国出土的最早香囊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02
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囊,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囊”。
03
南北朝时期:佩囊已成为一种制度,并出现了丝织物做成的荷囊,官员们身上佩带荷包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示品级地位。《隋书·礼仪志六》记载着“(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
04
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佩带荷包的习俗,且将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而这也成了荷包存放珍贵佩饰物的契机。
05
宋代:事实上,“荷包”这一名称真正的出现在宋代以后,专指存放随身的贵重物品(如钱、私人印章等)小袋,且这种佩带荷包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06
明朝:端午节佩带香囊之风,蔚为大观。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香车从门外过去了,上面全是香气逼人的美女。
07
清朝:北京清时就有荷包巷,专卖各式香囊荷包、扇袋、眼镜袋、罗镜套、烟袋等,用缂丝或锦缎缝制,应有尽有。
(刺绣香包)
旧时代,无论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还是达官显贵、大户人家的千金,都要具备一项基本的"技能"-女红,即过去妇女们所做的纺织,刺绣和缝纫等。
荷包被称为"女红"艺术的经典之作。女子用她们手中的五彩丝线,用各类布料,编织出五彩斑斓的荷包,来表达她们自己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流露出她们对家人或爱人的真挚情感,编织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提起刺绣,人们自然会想到苏绣、湘绣、蜀绣,其实古朴别致、绚丽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的庆阳民间香包刺绣并不比苏绣、湘绣逊色,只是鲜为人知罢了。
从中国民间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主图,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用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用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汉字的谐音做比喻者更是随处可见:送给新婚夫妇的"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
香囊里面通常装的材料主要有苍术、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兰、川芎、香附、薄荷、香橼、辛夷、艾叶,另加冰片。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陈皮等有驱蚊虫的功效。艾草可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
总之,香囊的品种多样,制作工艺及其药用功效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今时今日。
文/王璐瑶
图/王璐瑶
排版/张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