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亡阳就是亡津液 2024-04-23 08:08:43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2021-08-17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与112条个一样,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伤寒脉浮表不解,和这个一样。几是无汗的伤寒的那种证侯,就是太阳伤寒。这上(如果)要用温针,温针就是烧针,烧针迫使大汗出得厉害,汗多就是亡阳,亡阳就是亡津液,那一定要发惊狂。这个惊狂,上次讲到两个意思,一个是多津液就多血液,血虚不能养心,心虚则惊。但是这里还不只是一个血液在心脏的问题,这是由于大汗出气上冲得厉害,气上冲表不解,这个冲气挟热影响脑系,这是为什么呢,回头看一看就知道了。你看太阳中风,用火针不惊狂。太阳中风它本来就津液虚,只能够造成焦枯伤津血气来复这种情况,它不造成惊狂。头前也有一条: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就是111条,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这个能致人死,最后说了,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原本小便不利津液虚到家了,这人有可以死亡的不能治疗了。前后观察起来呀,伤寒用温针亡阳而造成惊狂,心脏它不能说没影响,主要它是脑系,要是血液受伤之大而影响心脏。而太阳中风影响的更加厉害,你看太阳中风各节没有这个情况,都不说惊狂。所以只说太阳伤寒,因为太阳伤寒表实,实以虚治,用温针的治法,一方面使大汗亡阳,气上冲得厉害。所以容易使得这个头脑。总之这方面的问题多,与心脏也有关系,血脉通心嘛。血液虚影响心气。这些节呀,给这个火攻作个总结。太阳病本来是依法当发汗,犹其是热病,古人对这个伤寒哪皆属热病。热病更不能用温针治疗,所以火攻根本就是错误的。头前的有的用酒,这都是火攻了,以火熨其背,以火熏之等。这都是造成火攻逆治的情况。到这里这个火攻就说完了。主要意思这些节,全是在太阳病这个热病,犹其是实证,虚证不可攻,实证更不可攻。所以表实证更不可攻。他为后头做了个铺垫。 赞 (0) 相关推荐 灵素之问 |《伤寒论》坏病正义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何为坏病 &l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第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就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到三天的时候,如果转属阳明了,其脉必大. 阳明脉大,内热盛嘛. 咱们回头想一想,我们讲白虎汤的时候,"脉洪大者"绝不是桂枝汤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亡失津液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今天 <伤寒论节选>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为什么发作阳明病呢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今天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 这里说过了两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 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 ... 胡希恕讲伤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头一节讲太阳病转属阳明病,就是由表证传里 ... 胡希恕:六经辩证提纲精华 | 养阳医斋 <伤寒论>的学习一定要提纲掣领, 在六经辨证体系中,如何理解六经呢?以下是胡希恕老先生对此的理解,都是干货哦!? 一.六经提纲 第1条(<伤寒论>赵开美本序号,以下同):&qu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12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而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而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太阳中风咱 ...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经方学社 7月6日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 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蜀漆散-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8.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傅抱石 观瀑图 局部 蜀漆散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这一条过于简单了.疟多寒者,怎么叫作牡疟呢? 这个牡,指阳性为之牡,多寒怎么到了阳性呢?这个指的心脏说的.这个心脏,心属火啊,火属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