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非洲最小国家,中国人去后有“洋人”的感觉
“洋人”是一个历史名词,大约是从大清国感觉不行了,老佛爷说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开始,“洋人”就开始趾高气扬起来了。那时候,”洋人“在中国大地上高人一等,做事趾高气扬的,国人像对待大爷一样贡着。
后来,由于咱们的民族工业薄弱,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这些物件包括: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布(机织平纹布)等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记得有首歌:《小燕子》“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表现的就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期盼。
到了今天,我们身边的外国人太多了,有商人,有游客,有来我们大学里读书的,他们虽然也是”洋人“,但咱们也不再把他们当回事了。而中国制造,早就把所谓的洋火、洋油抛远远的了。
不仅如此,如今很多中国人出国旅游、工作,也开始在国外找到“洋人”的感觉了。我们下面以塞舌尔为例说一下:
塞舌尔,在遥远的东非,非洲最小的国家,整个国家人口不到10万人,总兵力800人,其中陆军500人,海岸警卫队300人。
塞舌尔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1976年6月29日塞舌尔宣告独立,第二天就和中国建交了。还是在2008年的时候,中国网就曾经有篇文章写道:当地人了解中国,要比中国了解塞舌尔多。在塞舌尔8万多人口当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华人约有600人,数量不少。
塞舌尔的档案馆里有份资料显示:1863年,就有华人踏上塞舌尔岛屿,档案中还有3份入籍申请书,是1898年华侨提出来的。发展到今天,这里的华侨华人有4000多人,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 4%。他们依托国内做后盾,大多从事出口贸易和经营商店、饭店、娱乐场多。
在塞舌尔,华人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从中国来的游客、中国医生、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不论你在什么场合,走到哪里,那些陌生的黝黑面孔会露出洁白的牙齿,很多人还会用汉语说:“你好”。这种氛围之下,会让人油然而生高人一等的感觉,“洋人”一词冒了出来。
这种“洋人”的感觉在中国游客中表现最为明显:
塞舌尔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旅游收入占整个国家外汇收入的75%,四分之一的人口直接参与旅游业。目前,塞舌尔年游客超过30万,中国是其第六大游客来源国。中国曾经援建了塞舌尔第一座国际比赛游泳池,人家总统还亲自来剪彩。
初到塞舌尔,很多中国游客一下船,会感觉到码头上到处中国人,皮肤黝黑的漂亮导游妹子也说着流利的普通话,而路边的餐馆,更是时常可见汉字招牌,老板也是中国人。
为了欢迎中国游客,从2014年开始,塞舌尔每年一届“中国日”,特别安排在中国的春节前后,为的就是吸引前来度假的中国款爷。
酒店中,服务生会说汉语,全程陪着笑脸;海边冲浪,冲浪教练反复指导,没一点不耐烦;延绵4公里的白沙滩上,是挥霍海风阳光蓝天的圣地,你扔个矿泉水瓶子也没人管;晚饭后散步,邂逅的原住民还会主动送给你海椰子。是的,塞舌尔的椰子很有名气,被称作国宝。这里有世界上最小的自然遗产——五月谷,据说有7000多个海椰子树。
极目四望,碧海蓝天,这时候的你或许最想赋诗一首,或者高声朗诵“太爽啦”。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你的口袋里鼓鼓的情况之下。
最后,我们要补充一点,虽然是遥远的非洲小国,但这里的人均GDP2019年约为1.74万美元,是非洲人均GDP最多的国家。而那一年,我们刚刚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