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39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也;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这一条值得好好分享,有几点无字处很有深意。
还是先顺文演绎:病家得的是太阳病,只有两三天的时间,除了太阳病的头项强痛、恶寒、发热等表现之外,还出现了不能平卧,站着、坐着会舒服些,这是心下胃脘部位有所结滞,如果脉又是微弱的,说明导致结滞的原因是水湿。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下法,病家原有的腹泻停止了,那大多会出现结胸病;如果依然腹泻,医家又接着使用下法,那就会导致协热利。
病家“不能卧,但欲起”的原因是“心下必结”,这种结滞可能是实性的,比如燥矢、积食等等,病家呼吸的时候因为心下阻碍,所以胸膈膜降不下去,就会不能平卧,站立会舒服些,就像是大承气汤证病家就会喘的情况,就是因为心下、腹部出现了实性郁滞,这时的脉是有力;还有一种可能是心下有水湿,水湿阻碍也会导致胸膈膜不降,出现不能卧,这时的脉就不是有力的了。139条的脉出现了“微弱”,所以就确定心下的结是水湿引起来的,所以仲师说“此本有寒分也”,这种“寒分”就是指的水湿。
“反下之,若利止……”——使用了下法,下利反倒停止了,那就说明病家原本是有下利的。
综合而言,病家一开始的病机是太阳病加心下水湿,症状表现是头项强痛、发热、怕冷、喘(不能卧、但欲起)、腹泻、脉浮紧沉取微弱,这就是前面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证啊。
这时的治疗应该外散寒气、内化水湿,但是接诊的医家误把心下水湿当成了实性结滞的阳明病,所以误用了下法。
误下以后,会把趋于体表抗邪的正气诱导回体内,如果没有下利了,那就说明正气与原本的水湿相互搏结,那就形成了结胸病了,就按照大小陷胸汤证来选择治疗即可,也有可能是半夏泻心汤一类的方证;
如果依旧下利,那就说明原本趋于体表的正气完全下陷了,要从大肠泄下,所以称为“协热利”,也就是下利协同了原本的正气,这里的“热”不能理解为火热,这应该是正气的别称。此时的下利,可能是葛根芩连汤证,也有可能是葛根汤证,甚至表证完全消失而出现了太阴病,那就得考虑含有干姜、附子一类的方剂了。
胡老在论述此条的时候,直接说“协热利”就是下利夹着热,也就是葛根芩连汤证,我的理解与此有出入,诸位见仁见智、自我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