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诗词的物境与情景

文/王行健

诗词是文字与物境、情境(也就是象与意)的完美契合。我们来看看怎样的结合才算完美……

先看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就是物境,后面的“何时了?”便是情境;“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写“物境”,“不堪回首”又加入了自己的情感;“雕栏玉砌应犹在”,其实“朱颜”未改,但对于词帝来说是真的“改了”,“改朝换代”了!这份“愁”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复回……那些设问,显示出后主的茫然失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自然懂得他所以如此的缘由。

没有典故、没有晦涩难懂的字、没有歇斯底里的泣不成声,可那份回望、那份不舍、那份无奈、那份悔恨、那份悲哀读来就在眼前!还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者体会一下物境与情境的融合、转换。这就是高手!就是词中尚品!!所有被千古传颂的诗词都有这个特点不信拿来揣摩一下……

再看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跟词不一样,就比较含蓄了。首、颔、颈三联都在写“物境”,但这些“物境”又都隐隐约约有人在“着意”,前两联的“纯景物”,至颈联转折,这个“转”在律诗的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没有它,律诗就缺少魂魄、失了境界。最后尾联以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加入了作者主观的“情境”,也正是这种“转”与“合”,将整首诗的境界推向了高潮!再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首《锦瑟》让李商隐声名大噪,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一首诗写得无人能解其义,不知是好是坏?也许就是人们想得太复杂、所谓“不明觉厉”了吧。“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琴瑟和鸣”,琴代表的是女性,瑟代表的是男性。如果是“琴瑟在壁”那可能就是主人生病了。

所以李商隐以瑟没来由有五十根弦起兴,想起了他那令人难忘的、得意的“华年”。就是深受恩师令狐楚赏识并与其子令狐绹过从甚密的那段时间。可是恩师辞世后他却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还娶了他女儿王晏媄,而王茂元被认为是“李党”,令狐楚则是“牛党”。牛李党争让李商隐境遇尴尬,被令狐绹视为背信弃义!开始排挤他。党争的前期是李党更强,后期牛党称霸,而他却因母丧而错过了李党的强盛期,等他再次出仕已经是李党失势的那一阶段了。

所以这首诗怕就是他对恩师的忏悔吧,这份情感只能成为令人悔恨的追忆,我当时怎么就“惘然”地接受了这份婚姻呢?“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梦曾经美好,但确是短暂的、令人“迷失”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以蜀望帝杜宇悔而化杜鹃来自喻,得其不该得是一种痛苦!不但对仗工稳,意境尤深;下面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来进一步说明美好的事物其实可能都有“不美好”的一面吧。李商隐善于用典,而且可以说是“化典”于无形,尾联的“此情”与“当时”又很好地呼应了首联的“华年”,谋篇老辣、炼字精当,将诗含蓄蕴藉、深邃隽永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正我是没感觉这首诗在写爱情……

综上,诗与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写词的方法写诗,反之亦然。另外字词的掌握运用靠的是学习能力的积累,而对所掌握字词的运用靠的就是外因的刺激与个人的悟性;对物境的取舍一是在心情,二是靠洞察力;至于情境那就看你是啥样的人遇到啥样的事,解决得怎么样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