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着清清爽爽的凉席,睡一个闲闲长长的觉
文|美物计
炎炎夏日,良宵难眠。
是不是特别想来一款小龙女的寒玉床降降温,让骨头也凉爽起来。
可是咱没有寒玉床,也没有深厚的内力去享受,那什么才是睡眠降温神器呢?或许是各式各样冰凉清爽的——凉席。
凉席,大概是从古至今夏季纳凉的必备之物,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
古人常“席地而坐”,与席子相关的典故也有很多,像割席断交,席不暇暖,甚至“主席”一词,也是来源于席地而坐中的主要位置,足见席子的应用在古代就很广泛。
不过古人的“席”与今天的“凉席”还是不尽相同。
早期,席和簟是有严格区分的:席子性温,是冬天用的,而簟性凉,是夏天用的。三国时期东吴的张纯在其《席赋》中说“席以冬设,簟为夏施”。
所以准确的说,今天的凉席在古代应该叫做“凉簟”或“夏簟”,也被称为“夏清侯”。
簟,是一种竹制的席子,亦指用细芦苇编织的席子。
夏簟祛暑降温、凉爽宜人,不少古诗中都提到了夏簟,如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诗:“宴引春壶酒,恩分夏簟冰”。
元稹《友封体》诗:“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隋炀帝杨广《夏日临江》诗中也有:“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
夏簟在宋元时被直接称为“凉簟”,所以才慢慢过渡到现在的“凉席”。
南宋辛弃疾《水龙吟·过剑南双溪楼》词云:“云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还有一首词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这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做成的凉席,而是编织精美的竹凉席。
古人除常用藤、苇、竹等编织凉席,还有象牙席等昂贵的材料。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
还有一种丝绢编织的凉席,在南朝梁人刘孝仪的形容中,使用时会觉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袄,即便室外炎热如沸,也用不着扇子。
语虽夸张,却可见其神奇的避暑效果。
手工编席程序多
古代的凉席今天已无法目睹,现代的凉席多种多样,有草席、竹席、藤席、牛皮席、麻将席……
从芦苇或竹子,到一张精美的凉席,需要多少工序?
我们中学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它的开篇是:“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描写的就是编席子的场景。
选材、破皮、碾篾……编一张席子,程序、工艺特别讲究,还容易划伤手,需要好几天的功夫。
起初,先挑出完整顺溜的芦苇,然后是破芦苇篾。用篾刀将一整根芦苇破开,根据芦苇粗细划为宽窄一致的2—4片,下刀要准而且有力,才能一下破到头。
接下来就是碾芦苇,将篾片完全弄平整,直到柔软顺畅。
编席则一般是先纵向铺好蔑片,然后挑二压二从席子的中心对角线开始以次横向编织,两边依次递减形成直角三角形,然后换另外一边,如此反复,最后收角、压边,一张席子就算完成了。
质量好的席子应该颜色鲜亮,篾片粗细均匀,编压紧密不露空隙,席面光滑而平整。
虽然如今市场上的手工凉席越来越少,不过一位编席的师傅还是很有自信。
在他的眼中,手工竹席还是很有市场,现在市场上藤席、牛皮席、麻将席等虽然好看,但睡起来肯定没有传统的竹席舒服。
日长人事少,枕着清凉透气的凉席,睡一个闲闲长长的觉。
责任编辑:凌尘
宵漏夜短,夏梦正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