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汇编】湖泊水库的水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栏目导读

湖泊水库的水质情况受季节、气候、地形、水力调节、污染控制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并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湖泊水库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取水口位置的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聚焦热分层、气候变化、沉积物以及透明度四个研究方向,梳理了近年来我国以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专业研究团队在湖泊水库水质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

湖泊水库是一种自然作用与人工调控结合的产物,其水质状况受到季节、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水力调节、污染控制等人工手段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使得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对湖泊水库水质的研究,需要借助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流体力学、气象学、地质学、生态学、模型模拟等多种学科手段。在“第四届国际水协湖泊与水库管理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探讨了湖泊水库在气候变化、季节更替、水力调控等背景下,水体中的溶解氧、营养物质、微生物等水质污染指标所呈现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变化产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对不同学者提交的相关会议摘要或报告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出若干关键词进行具体介绍,为行业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

热分层

1.1

细菌种群多样性及水质情况的垂直分布

水体热分层(thermal stratification)是指由于气温变化,水体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温度分布不均的现象。对于水源型水库的生态系统来说,尤其是深水水库,它是控制营养物质降解和转移的重要物理因素。在热分层期间,水库可稳定形成湖面变温层(epilimnion)、湖中斜温层(metalimnion)以及湖底等温层(hypolimnion),这种温度分层会影响垂直方向上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丰度,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Zhang等采用多探头水质探测器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技术,研究了西安一热分层型水源水库的水质和细菌种群结构在水体垂向热分层中的演替情况。研究发现,从水库表面到湖底,水温从23.11 ℃稳定降至9.17 ℃,总氮从1.07 mg/L升至2.06 mg/L,氨氮从0.8 mg/L升至1.84 mg/L;溶解氧在距湖面50 m以下时显著降低,在65 m处达到完全厌氧状态。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所有4 12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具有97%的相似度,隶属于酸杆菌门、放线菌门、装甲菌门、拟杆菌门、嗜热丝菌门等15个门类。在45 m处细菌种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为4.41;5 m处菌群丰度Chao 1指数最高,为506。红杆菌在55 m处和65 m处为优势菌种,突柄杆菌在0.5~50 m处为优势菌种。热图(图1)和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菌种群组成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溶解氧、电导率、氨氮和总氮等对于细菌种群的垂向演替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图1  前100种代表性主要细菌序列的彩色温标热图(红色表示高丰度,绿色和蓝色表示低丰度,1~10代表0.5~65 m水深)

1.2

温跃层与热分层稳定性

温跃层(Thermocline)深度是指示热分层结构的重要指标。Tan等根据多年的水温和溶解氧监测数据,研究了西安某水库温跃层深度和氧耗竭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金盆水库的温跃层可定义为密度梯度高于0.2 kg/(m3∙m)的水层。在热分层期间,温跃层出现在水体中央,厚度较薄。水位较低的年份,温跃层出现在湖面以下18 m处;水位较高的年份,温跃层出现在湖面以下25 m处。随着湖面气温的升高,温跃层开始变厚,逐渐扩展至变温层和斜温层,直至其和变温层完全融合;升温期过后,温跃层厚度变小并以0.75 m/d的速率整体往湖底迁移,随后水体进入自然混合期。进行扬水曝气后,温跃层深度以1.15 m/d的速率骤降,且厚度显著减小。湖底等温层的需氧量会受到水体和热分层的稳定强度的影响,因此可用水体整体相对稳定性(RWWCS,relative whole water column stability)和温跃层水体相对稳定性(RTWCS,relative thermocline water column stability)来评估热分层的演替。

1.3

人工去层作用与水体需氧量

溶解氧是监测和考量水体生态环境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湖泊水体,尤其是湖底等温层,在夏季分层期间容易出现溶解氧耗竭(oxygen depletion),可能会使沉积物中的可溶性化学物质和营养物质析出,引发蓝藻水华,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充氧(oxygenation)和人工去层(artificial destratification)系统成为热分层期间补充水库氧气、降低水体还原性物质和营养物浓度的有效手段。其中,建立模型和研究潜在影响因素来估算湖底等温层和沉积物的需氧量和氧耗率,以确定适宜的充氧量和充氧时间,使得充氧系统的运行更加经济和效益化,是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

Li等基于一年的监测数据,估算了西安某水库等温层和沉积物的氧耗量,并考察了人工去层作用对其的影响。根据热分层的溶解氧分布以及离散等温层高度(discrete hypolimnion layers),估算等温层的溶解氧总量;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得到溶解氧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计算得出等温层的季节性需氧量和氧耗率。将原位反应器(in situ reactor)置于沉积物和等温层的交界面,监测沉积物溶解氧的原位浓度;同时利用采集得到的沉积物岩芯,在实验室条件下监测沉积物溶解氧的浓度,估算得到沉积物需氧量(SOD,sediment oxygen demand)和水层需氧量(WOD,water-column oxygen demand)。进行扬水曝气后,沉积物-水层交界面的溶解氧浓度和水温明显上升,水层中的总磷迅速下降,如图2所示,整个水体保持轻度混合;然而人工去层过程的作用时间可能短于自然混合的过程,且由于溶解氧和温度的升高,沉积物需氧量提高,迅速诱发缺氧状态并引起磷的释放,如图2所示。

图2  扬水曝气设备运行前后水体溶解氧和总磷的变化

1.4

人工混合与水层物质交换

人工混合(artificial mixing)是对水库进行充氧和去层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并使水体表层温度降低,深层温度升高,防止自然水体由于缺氧和藻类爆发引起的水质恶化,对于水质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Chen等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水源型富营养浅层水库同时安置和运行两套人工混合系统——气泡羽流变温层混合器(EM,bubble-plume epilimnion mixer)和旁流过饱和充氧水力喷射系统(SSS,side-stream supersaturation oxygenation water-jet system),以缓解热分层期间的湖底等温层缺氧状态,减少偶发的藻类爆发事件,并通过研究其三维效果来考察人工混合的机理。其中,EM扩散器安置于水面以下5 m处,SSS扩散器安置于沉积物上方1 m处。整个水库呈狭长型,沿水库进水口附近的浅水域至深水域共设置5个独立的水层断面作为采样点(FCR10~FCR50),采用半隐式三维水力学模型(semi-implicit 3-D hydrodynamic model)结合相应的气泡羽流模型和水力喷射模型来分析实际调查的数据。EM运行前后的浊度分布情况如图3(a)和(b)所示,原本在沿岸区域的水体物质在人工混合的作用下会随水流迁移;EM扩散器朝沿岸区域喷射出的水流在斜温层会形成逆时针的环流;人工混合促进了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物质交换。人工混合增强了水库各水层间的物质交换,使得藻类种群和营养物在水库间进行重新分配,影响了藻类的生长趋势,对于藻类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3  采样点FCR10~FCR50间的浊度分布情况:(a)EM运行前;(b)EM运行4 h后

2

气候变化

2.1

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的气象效应会作用于水库及其周边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水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由于供水水质是由气象、环境及人为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在评估气候变化对水库水质的影响时,应尽量把上述因素都考量在内。一体化建模是定量气候变化对水质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供水系统的可复原性。

van der Linden等针对澳大利亚一水库,将用于1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的预估结果缩小规模,建立了一系列关于该水库的模拟。输入辐射强迫(radiative forcing)实际监测值和4.5或8.5 W/m2,分别作为历史背景和未来预测期内的辐射强迫模拟;自1961、2011、2041和2071年开始,分别模拟运行30年。采用GR4J模型来模拟水力学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来预测水流中各组分的浓度以及气候变量。水厂需求则根据实际需求和气候变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确定;在降温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和30日平均潜在蒸发量的基础上建立最优模型。通过水库预算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可供水量和用水需求的影响。将这一系列模型的输出结果作为“通用湖泊模型—水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框架”(General Lake Model-Framework for Aquatic Biogeochemical Models)的边界条件。从大量的相关数据源中选取一系列实际测得的天气变量,得到风速、云量和长波辐射等条件。采用该一体化模型用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水温、热分层、水资源可利用量、营养物质和有机碳以及浮游植物等的变化。

在预测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应用于该“模型链”的边界条件包括温度升高、降雨量减少,以及太阳辐射略微升高所导致的云量降低和长波辐射减少等。预测流入该水库的地表水径流量在秋冬季节减小,而在春夏极端天气下上升;入库河流水温上升的同时,水中溶解氧浓度下降。水中成分的浓度预测基本上和水流的季节性变化预测保持一致,因为流速通常是预测浓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和历史同期相比,未来预测期内的用水需求量降低,但同时水库的产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多,造成可利用的原水量减小,水位下降,水质状况变差。模型未观测到最大垂直水温的变化,而水表温度和最低水温均有所上升。在预测情境下,水中成分的浓度变化仅发现有硝酸盐浓度的上升和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的上升。在未来的预测期内,蓝藻的种群数量更加丰富,而其他适应较低温度的功能群类植物减少;至本世纪末,蓝藻浓度的中位值和峰值可翻倍。沉积物-水层交界面的温度上升,造成沉积物需氧量上升,使得其中的营养物和可溶性氧化还原敏感金属释放入水体中,是影响水质安全的主要潜在危险因素。

2.2

气候变化背景下实际水库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蒙古国中部的Ugii Nuur湖具有庞大的种群数量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处重要的湿地。然而近年来旅游业、矿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水质安全及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威胁。与此同时,蒙古国的年平均气温自1940年开始已经升高了2.16 ℃,大量的湖泊及河流因此干涸,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成为棘手难题。在此背景下,Wu等[6]研究了Ugii Nuur湖的水力学、水质及生态特征等的变化情况,为该湖的战略性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

研究发现,在夏季可观察到热分层和湖底等温层氧耗竭的现象。入湖径流和湖水的电导率在2016年分别为463 μS/cm和589 μS/cm,在2015年分别为373 μS/cm和580 μS/cm,而在2006年只有320 μS/cm和420 μS/cm,表明该湖存在明显的盐碱化趋势。将电导率作为保守示踪剂(conservative tracer),发现2006、2015和2016年的湖水蒸发损失量分别为24%、36%和22%,近几年内湖水一直处于浓缩状态。水体电导率的升高和该流域污染物负荷的加重以及近年来降雨量的减小有密切联系。

湖水中叶绿素a的浓度高达7 μg/L,共观察到隶属于5个门类的17种藻,优势藻种为浮游胶须藻(Rivularia planctonica)和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ima),显微镜图如图4(b)和(c)所示,表明该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a)

(b)

(c)

图4  (a)Ugii Nuur湖上漂浮的浮游胶须藻群;(b)浮游胶须藻的显微镜图;(c)微小隐球藻(左)和极小色球藻(右)的显微镜图

大肠菌的数量为20~430 CFU/mL,超过了WHO的公共饮用水标准,表明该区域存在人为污染。33个分离的菌株大部分可以在35 ℃下生长,说明恒温哺乳动物是潜在的污染来源。对湖水、入湖径流以及牛、羊、马粪便的16S rRNA操作分类单元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湖水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相比入湖径流更接近粪便的微生物构成。这可能和湖周围约50个畜牧场共20 000头畜类的养殖活动有关。

Wu等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和短期气候变化是影响Ugii Nuur湖水质的主要因素。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是Ugii Nuur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沉积物

3.1

沉积物中甲烷的动力学研究

甲烷是除二氧化碳外排放量最大的温室气体。缺氧状态下,水底沉积物在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会产生甲烷。从湖泊释放出的甲烷抵消了一部分地表积累的碳,向大气输送了相当量的温室气体,并且提高了湖底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析出,是湖泊生态环境重要的物化过程。Anderson等研究了美国加州某湖底沉积物中甲烷的含量、排气速率及其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动力学等。

研究表明,甲烷是沉积物气体中的主要成分(80%~90%),而CO2只占了2%~3%。沉积物中的甲烷储量会因沉积物特性而呈现复杂的差异性。在粗质沉积物中,甲烷及其他气体、水分和有机碳成分等都可忽略不计;而随着含泥量(silt content)的增大,甲烷气体的含量也在增大,在含水量为60%~70%、含有机碳量为2%~3%以及深度约为4 m的沉积物中,甲烷气体的含量最高。在寒冷的冬季,沉积物中的甲烷存在水平很低,甚至未检出;而在春季和夏季初沉积物中的甲烷含量显著升高,在夏季末和秋季又有所下降。

研究还发现,最终排入大气层的甲烷气体大部分来源于湖底沉积物的直接释放,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是由于水中溶解甲烷的挥发作用,在夏季前者占了98%以上。采用多频水声(multifrequency hydroacoustic)测量法定量检测和追踪湖底沉积物中排出甲烷气体的速率。检测结果显示,7月甲烷的排气速率最高,为96 mmol CH4/(m2∙d),9月排气速率降低超过50%,而12月排气速率几乎为零。与此同时,气体排除速率同含泥量与呈负相关,与含沙量(sand content)呈正相关。这是由于高含泥量的沉积物有利于甲烷的储存和积累,限值了气体的释放;而高含沙量不利于甲烷气体的储存,促使气体释放。此外,各采样点的甲烷释出速率没有呈现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化规律;而在垂直方向上,水深较浅的采样点,甲烷的排气速率较高。

根据声波反向散射强度(acoustic backscatter strength)和水的密度成比例的原理,可快速准确地遥感监测沉积物中的甲烷体积。在201-kHz的频率下,最大体积反向散射强度同软黏性沉积物中的甲烷体积呈强烈的相关性,据此可绘制湖底沉积物中甲烷体积的遥感图,如图5所示。

图5  沉积物中甲烷体积的遥感监测图

3.2

沉积物表面脱氮速率的季节性变化

脱氮作用是硝酸盐反硝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湖底沉积物氮循环的重要过程。Zhou等研究了枣庄市某水库沉积物表面的背景脱氮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并考察了扬水曝气的脱氮增强效果。脱氮速率采用乙炔抑制法测定。结果表明,沉积物表面的脱氮速率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12月脱氮速率最高,6~8月最低。在沉积物表面脱氮速率最高的时期,产物比N2/(N2+N2O)的范围表明脱氮产物主要为N2。脱氮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和各种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硝酸盐浓度和沉积物总氮是最关键的因素,而好氧反硝化菌的数量以及小分子量有机物的浓度等因素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扬水曝气后,湖底部的溶解氧和温度均有所升高,提高了湖底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加强了湖底环境的自净能力。脱氮速率显著升高,且曝气活动区域内的脱氮速率比区域外要高。

3.3

沉积物孔隙水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规律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会减少水体中投射的日光,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水生生物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因其和叶绿素的吸收谱段相近,会妨碍卫星光谱仪对浮游生物数量和分布的测量。Sun等分析了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在一深水水库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来源及变化规律。涉及的研究方法有吸附法、荧光光谱法以及平行因子分析等。研究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CDOM的主要成分是可见性富里酸。开阔的水库区域更利于水表的CDOM沉至湖底,进入孔隙水,在沉积物中积累。随着与水坝距离的缩短,沉积物孔隙水中的CDOM腐殖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相比水库上游和下游坝前区域,水库中央的生物对CDOM的产生贡献要更高。水库水力条件的改变,造成了浮游植物在水库的开阔区域代谢产生CDOM,且由于拦截作用,使得CDOM呈现上述的空间分布规律。

4

透明度

4.1

半解析法建模模拟水库透明度

在湖泊水库水质的多学科管理中,透明度是最常应用的物理参数之一,它能反映水体的富营养状态、生态健康状况、水质时空变化情况以及观光娱乐价值等。通常采用赛氏盘(Secchi disk)来测量水体透明度:将赛氏盘浸入水体中使其缓慢下沉,至刚好看不见盘体上的黑白分界限时,相连的绳子所标记的水下深度,就是该水体的透明度(ZSD)。该过程是投射入水中的太阳光和水中的光学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IOPs,inherent optical properties)和表观光学特性(AOPs,apparent optical properties)联系起来。Chang等根据台湾某湖的水样监测结果,通过生物-光学模型(BOM)和半解析模型(SA model)的整合应用,将水体的叶绿素a、悬浮固体、总有机碳含量等指标同水体IOPs联系起来,并据此模拟了台湾22座主要水库在过去几年间的水体透明度,并与实际测得的2 400个透明度数据进行了比对。

建立的模型涉及四个光学活性成分:藻类微粒、矿物碎屑、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以及悬浮颗粒物。440 nm下藻类微粒的光谱吸收系数用aph(440)表示,其与叶绿素a的浓度有关;400 nm下由矿物碎屑造成的光谱吸收系数用adm(400)表示,与SS的浓度有关;CDOM在440 nm下的光谱吸收系数用ag(440)表示,与TOC的浓度有关;550 nm下悬浮颗粒物的反向散射系数用bbp(550)表示,也与SS的水平有关。总的光谱吸收系数a(λ)和反向散射系数bb(λ)根据式(1)和式(2)进行计算得到:

N—bbp的光谱形状。

在NOAA太阳计算器中输入采样位置(经纬度)和采样时间等数据,计算得到太阳天顶角(θa)。向下辐射的分散衰减系数Kd(λ)通过IOPs、θa和半解析模型得到。水下遥感反射比(rrs(λ))通过准解析算法估得。Kd(λ)最大和rrs(λ)最小时的波长分别定义为透明窗波长(tr,transparent window)和感知色波长(pc,perceived color),用来模拟随着水深变大,从赛氏盘到人眼的光线在光谱上的减少。通过在tr波段和pc波段内估算Kdrrs,即可根据模型得到水下可见度,即ZSD。该半解析模型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

图6  采用半解析法将光学活性物质浓度和水体透明度关联的模型流程图

采用实际测得的透明度数据(n=2 400),将该SA模型与传统的经验模型进行比较,如最佳逐步回归模型(best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以及卡尔森模型(Carlson’s model)等,如图所示。结果表明该SA模型的确定系数(R2=0.73)比最佳逐步回归模型(R2=0.71)和卡尔森模型(R2=0.07)都要更加理想,并且SA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测得ZSD值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尤其是当ZSD值极高或者极低时。

5

结论

(1)季节和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温度、降水等差异会影响湖泊水库各水层中溶解氧、营养物、微生物等的分布,造成水体水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变化;

(2)采用人工充氧、人工混合等手段可以补充水体尤其是湖底等温层的需氧量,在易发生缺氧的夏季能够显著改善水质;湖底沉积物易发生污染物的积聚和释放,是湖泊水库生态体系中重要的污染源,对其动力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整个水体的水质分布特征;

(3)除常规监测外,采用模型模拟手段可以帮助建立各个水质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来预测极端情况或一定环境趋势下未来水质的变化情况,便于及时制定战略方针,采取预防措施。

2017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水协湖泊与水库管理研讨会”上,来自全球顶尖的湖泊与水库管理专家“水质变化特征”等多个行业内的热点焦点话题,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研讨,相互分享和交流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给相关科研人员启发。为了让本次会议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内水源型湖泊水库的管理,《净水技术》将分专题把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汇编提炼,予以分享。由于会议官方语言为英语,译文不当之处,尽请谅解。

推荐参考

曹徐齐,阮辰旼.湖泊水库的水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第四届国际水协湖泊与水库管理研讨会”成果汇编二[J].净水技术,2017,36(10):5-11,17.

Cao X, Ruan C. Variation law and impacting factors for water quality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Compil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of 4th IWA Symposium on Lakes and Reservoir, Part II [J].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7, 36(10):5-11,17.

第二届中国水行业科研创新与应用发展论坛暨《净水技术》2017年学术年会

2017·12   中国上海

(向上滑动启阅)

第二届中国水行业科研创新与应用发展论坛暨《净水技术》2017年学术年会

伴随着我国水务事业的高速蓬勃发展,活跃于各领域、各层面的研发机构对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作为所在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推动引擎,研发机构既能够敏锐察觉到行业发展的最新方向,又能对行业的技术革新起到切实的引领作用。然而,机制体制的限制、创新环境的不成熟,以及研发机构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和跨界合作较少,研发机构的技术引擎推动作用仍较为有限,横向的合作交流氛围尚未形成。

作为始终关注于我国水行业科技应用创新的科技核心期刊,《净水技术》杂志社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技委、给水委,及住建部给排水专业高指委的指导下,与国内多家国家级或地方水司研发中心形成合力,共同主办本论坛,以创新引领行业进步为宗旨,开展水行业跨界互动,充分交流我国水行业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并共同探讨研发机构作为技术引擎的发展之路。论坛以院士主旨报告、研发中心头脑风暴、最新科研成果技术报告、应用创新案例考察等形式组织,论坛期间将召开2017《净水技术》杂志社编委会会议,“夜话研发”研发中心高校人才发展座谈会,进行“同臣环保杯”第二届《净水技术》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及《净水技术》高校优秀论文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专家受聘仪式。欢迎广大水行业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人员、创新企业,及有志于投身研发行业的高校师生积极参与。

一、论坛组织

指    导: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主    办:上海《净水技术》杂志社

合作主办: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尚在沟通)、国家环境保护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水务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北京排水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哈尔滨供水集团科技研发中心(排名不分先后)

二、论坛内容(暂定)

1、院士主旨报告

曲久辉院士

侯立安院士
2、“水研者”论坛
       · 各研发中心最新科技研发成果和创新应用成果
       · 研发中心主任共话研发中心的技术引擎作用
3、创新应用技术论坛
       · 湖泊水库管理和水源地水质保障
       ·高品质供水的综合管理保障技术
       · 高标准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新应用
       · 海绵城市黑臭水体创新应用实践
4、参观考察
5、“夜话研发”研发中心高校人才发展座谈会
       · 研发中心分享职业发展规划与人才招聘的需求和标准

三、论坛详细议程(暂定)

日期

时间

内容

12月8日

全天

会议报到

12月9日

上午

开幕致辞

院士主旨报告

优秀论文奖颁奖

高校奖学金专家受聘

下午

“水研者”论坛

研发中心成果交流

晚上

欢迎晚宴

12月10日

上午

创新应用技术论坛

下午

创新应用技术论坛

晚上

“夜话研发”研发中心高校人才发展座谈会

12月11日

上午

参观考察

四、论坛时间与地点

1、论坛时间安排:12月8-11日(8日全天报道,9-10日会议,11日参观)
2、论坛地点:上海

五、创新应用论文征集

1、征文内容:有关年会主要议题(包括湖泊水源、高品质直饮水、高标准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应用经验(近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也可)。年会将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筛选,入选论文将收录至年会论文集,并邀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作报告交流;优秀论文可按期刊要求推荐至相关期刊发表。
入选论文第一作者参会会务费可享受优惠标准。
2、征文截止时间:2017年11月27日
3、征文要求:一般在6000字内。要求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撰写规范。论文基本内容:论文题目、署名、作者单位全称、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基金项目、作者简介(50字以内)与联系方式(邮箱、电话);已公开发表的文章请标注稿件来源(《XX》期刊/论文集X年第X期起止页码)。
4、论文格式:采用A4幅面word文档,通栏版式,图文混排;论文题目为2或3号字,字体自选;署名、作者单位全称为小4号字,仿宋体;摘要、关键词为5号字,楷体;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基金项目、稿件来源为5号字,宋体;作者简介与联系方式为小5号字,宋体;论文请加注页码。
5、投稿方式:电子文档方式投稿(word格式),请将论文发至:wyq@jsjs.net.cn(请注明:2017年会投稿)。

六、会务组联系方式

会务总负责:阮辰旼 13585990831
会议注册、付费及发票:曹徐齐 15216777440  王雯莹 13564464384 
会议赞助:孙丽华 15900878214
论文投稿:魏雨晴 13917955841
通讯地址:上海市许昌路230号
E-mail: cxq@jsjs.net.cn

公众号ID:sh_jsjs

净水技术

《净水技术》杂志是面向广大市政给排水、工业水处理、建筑给排水和水环境治理等行业,以宏观综述、理论研究、应用经验、工程案例和工程信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核心期刊。

市场部联系人:阮辰旼 13585990831

孙丽华021-66250061-8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