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正确对待偏见

随处可见的偏见

有一年学校秋游回来后,娃说:“这次秋游没带手机,其他人都带了,他们玩的时候也不带我,我感觉自己被孤立了,有人说我家穷,买不起手机。”

我当时被震撼了:这才几年级的娃,就有这么强的偏见了?而且这个逻辑也非常古怪:没带手机就是买不起手机、就是穷,所以我就不和你玩。

有个同事性格挺好的,就是比较胖,一直没找到对象,他说已经参加了好几次相亲,对方一见他的“吨位”基本就给他打上一个超低分,所以即使他的收入不错,依然是孤身一人,后来他通过代餐、运动等方式将体重控制在150斤,才抱得美人归。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你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就会被打上各种偏见的标签,让你在很多场合中跌跌碰碰,而且这些场合是不分年龄和种族,据说体型大一些的狗都不屑于与体型小的茶杯犬玩。

偏见,随处可见

为什么会有这些偏见?

这个有很多社会心理学的解释,这里不重复那些过于难懂的术语,说白了就是几点:

1、自我保护

每个人在成长、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压力,尤其是在难以抗拒的问题面前,将自己归属到一个群体中,这将会获得很大的安全感,并也能获得一定的好处。这个群体的特点和要求就会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

现在孩子的社交圈子主要是他的同学圈,所以同学们的一些共性行为将成为他的主要判断依据,例如他周围的同学都以打鼻环、纹身为荣,那么他也会打上鼻环、纹个霸气的纹身,以此来融入到群体中,同样,他们会瞧不起那些没有这些特征的人。如果他的同学圈子喜欢一起研讨题目,以搞定难题为荣誉,那么他也会“沉迷于学习而不能自拔”。

所以每个人都会以自己所在圈子的特点来约束自己、判断别人,本质上抱团取暖、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偏见。各种老乡会、xx协会之类的组织,都有这个特点。

自我保护,形成偏见

2、替罪羊效应

人遇到挫折后,都会找借口,著名的“踢猫理论”就是一个例子:

某男子在单位因为工作被训了,非常恼火又无处发泄,他回到家看孩子做作业不认真,盛怒之下就给了孩子一巴掌。孩子被教训了之后不敢反抗,见猫躺在门口挡住了自己的去路,就一脚将猫踢飞:该死的黑猫,今天的遭遇都怪你。

这个愤怒链条中,孩子、猫成为别人挫折的替罪羊,同时他们很容易被打上偏见,例如黑猫会带来坏运气,孩子不好好学习就是“自己工作失败的源头”等。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美国社会的各种奇葩景观看起来很搞笑,但是本质上就是替罪羊效应在发作,各种偏见被千百倍放大。

替罪羊

面对偏见,我们怎么办?

说实话,偏见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是无法消除的,只能削弱或者转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甚至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偏见。

1、融入到“好偏见”中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人们对偏见的态度上,你和一个学霸在一起,你就是学霸的同类,你和一个运气不好的人在一起,那么就可能给别人留下“倒霉”的印象。

所以刻意避开那些不好的环境,并融到大家都认可的圈子里面,这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策略。

有个朋友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你做这样的选择,是否太自私了。难道你不应该去改变他们,让他们也一起享受世界的美好吗?”

我这样解释的: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选择自己的团体,如果你去改变他的观念和生活策略,其实就是在颠覆他的人生,这是极其让人反感的事情;而且你认为的美好生活,可能在别人眼中就是矫揉造作和虚伪的代名词,就是“凡尔赛”。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时刻都在改变自己,融入到偏见中,例如你去面试时,一定会穿着西装革履,与面试官保持同样的服装,让对方觉得“我们是同一类人”。同样,美国的副统领也时刻与大统领保持同步,大统领喝水,他也喝水,大统领摸一下头发,他也随即摸一下自己的头发。当你和别人保持一致时,别人就会将你看做自己人,更加认同你。

2、做强能量中心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人群和团队中拥有话语权,而影响力很大一方面来自于你的能量是否足够强。

当你展现出足够强的能力或者战果时,大家就会认可你,甚至追随你。历史上那些领袖都是如此,当他带领部下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时,他的声望将会越来越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人模仿,人们都希望参与到他的每一个活动中。

有个关于加拿大曲棍球报道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曲棍球队取得胜利时,媒体的标题是“我们胜利了”,当某场比赛失利时,媒体的标题是“他们失败了”。哈哈,非常典型的“认可胜利者,避开失败者”的认知。

所以,面对这种认知上的偏见,我们尽可能的是做到胜利者、做强能量中心,让别人对你的“偏见”是正向的,从而持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做强能量中心,保持别人对你的正向认知

回到孩子的认知教育上

最前面讲的那个事件中,孩子被其他同学“歧视”了,回到家就很不开心,我就分析这种偏见的源头,让孩子能够辨别出来“这不是自己的错误,是别人的认知上的偏颇。”

我是这样说的:“有这个偏见的人肯定有,就像你在这次秋游中遇到的这种情况,当然人数其实并不多,你想想,是否就只有那么几个同学有这种想法,他们不代表主流,他们将是否有手机与家庭的贫富关联起来,其实是一种视野狭隘的表现,这次是手机歧视,下次他们是否就会吃着20块钱的冰激凌的同时去歧视吃10块钱冰激凌的同学?在这种小事情上花费太多精力没有意义,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去画一幅画,或者和好友去跑个步。”

遇到这种因为偏见而产生的歧视上,和孩子一起做分析,让他们明白来龙去脉和自己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全的心智和更正确的认知,这个才是教育的目的。

认知升级,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句话总结

偏见无处不在,它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找到这些偏见的来龙去脉,并在生活中规避和利用它们。

(请关注镭师兄,我们一起聊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