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很孤独的一首诗,从开篇到结尾充满了忧愁,无一字不伤感!
唐朝众多的诗人中,孟浩然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四十岁之前一直在故乡闭门读书做学问,直到觉得学问做得差不多后,才正式出山,去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其实古代的读书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去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用所学的知识去实现人生理想,而科举是唯一的一条路,也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一条路。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之所以选择在四十岁离开故乡前往长安,无非就是希望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以此来证明自己。
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确实是选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让一些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最终实现了人生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可是科举考试也有其弊端,那就同样遗落了很多的人才,孟浩然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很有才华,准备的也很充分,毕竟对于一位四十岁的人来说,无论是学识,还是人生经历,要比十几岁的人丰富得多,但是他同样没有成功。
孟浩然没能通过科举考试,并不是说他不行,没有真才实学,只是由于科举不仅仅是学问,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同时也还需要一点运气。很显然孟浩然运气不太好,即使是准备得很充分,可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为此他在得到这消息后心灰意冷,还一度想直接向皇帝上书,但是又一直在犹豫,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中,写下了一首很伤感的《岁暮归南山》一诗。
《岁暮归南山》
唐朝: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写于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当时的孟浩然刚刚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他并没有成功,再加上已经是四十岁了,这让他悲痛万分。为了不让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他想到了给皇帝直接上书,但是又碍于面子,一直是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所以这首诗把那种微妙复杂的心情,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从而每一句都显得很孤独,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孟浩然在盛唐文坛也是独树一帜,无论是他的人品,还是他的作品,那都是别具一格,连一向高傲的李白都极为敬重他,在他的《赠孟浩然》一诗中,给予了对方很高的评价:”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从这两句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李白是非常敬佩孟浩然,认为他的才华当世无人能比,文章写得好,为人正直,是他最敬重的人。
可是科举失利,再加上心烦意乱,孟浩然在这首《岁暮归南山》一诗中,所营造出的那种孤独之感,也是让人很感动,首联便是表达了自己想要上书,可是又很无奈的复杂心情,如果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那么我就要返归终南山破旧的茅屋,以此来度过残生。颔联写得最伤感,又是用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描写了当时的处境,可能是我的才华不行,才使得君王不愿意重用我,又因为我现在有病,身体不一天不如一天,朋友们也开始逐渐与我疏远。
颈联和尾联就更加的孤独,重点描写了人生的悲痛之苦,还有人到中年的无奈,现在我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了,岁月真是催人老,眼看着一点一点地老去,一年也快要到头了,马上就要进入新年,春天也就快到了。心里非常的苦闷,内心也非常的忧愁,在夜里始终是难以入眠,月光把松影照耀的墙壁上,使得那外面的一片空寂,看了让人越发的惆怅。
孟浩然的失落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他没有想到,准备了那么长的时间,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这让他悲痛万分,于是在夜里孤独不已。四十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是一个很尴尬的年纪,要是这个时候没有成功的话,那么将来不会再有多少的机会,这一点孟浩然也是很清楚,所以在这首诗中,他写得很忧愁,也非常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