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老人农村开馍铺,做的花馍美轮美奂,说春节前后预定最多
(视频)
2020年1月8日,山西运城夏县如意下晁村,民间花馍艺人张玉龙大娘正在家里捏制花馍,老伴张俊清在一旁给她打下手帮忙。两人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已经蒸好的三套花馍,这些花馍由附近村庄的人在前一天预定,说好下午将来家中取走。
张玉龙从22岁开始学做花馍,至今已做了46年。20年前,她和老伴在村里开了一家馍铺,也是村里第一个开馍铺的人。夫妻俩除了销售平时食用的蒸馍,还接受花馍预订,但花馍的制作全部由张玉龙一手完成。图为老人制作的一个花馍。
“开馍铺前的20年,我都是村里哪家过事就去哪家帮忙做花馍,这期间就从一个只会照着样子做的新人,练成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捏制花样的熟手。”张大娘一边用剪刀剪着一块面皮,一边介绍说,开了馍铺后,因为周围村庄的乡亲们知道她花馍做得好,价格便宜,馍铺的生意一直到现在都非常好。
据了解,在当地,红白喜事、孩子满月、建房上梁等重要活动都叫“过事”,凡是过事的人家,必定会摆上一些代表着各种寓意的花馍,这项传统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每一种事上使用的花馍都不相同,过满月时,用的是‘长命百岁’馍,结婚嫁女的是‘龙凤呈祥’,搬家就是‘乔迁之喜’。”张大娘说。图为老人制作的一套结婚娶媳妇用的花馍。
张大娘介绍,花馍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面粉,也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但从面粉变成花馍,大概需要经过发面、揉面、捏形、蒸制、着色、插面花等大小100多道工序,制作工艺则有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我们这里的花馍由馍底和面花组成,馍底就是蒸熟的大馍,面花就是用面捏制的各种形状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形象,做好后插在馍底上。”图为张大娘在擀面皮做面花。
“其实,花馍制作的难度主要在面花部分,不仅因为面花全部是手工揉捏成的,每一个都要精细并有模有样,更重要的是一个花馍上的所有面花插放好后,要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图案或者形象。这些图案有一代代传下来的固定样式,也有制作者根据现在的社会需要而独创的。面花做得不好,就说明你的手艺不行。”张大娘说,面花可以提前做好,使用时往馍底上插就可以了。图为她捏制的一些面花。
花馍作为当地的一种面点,馍底本身就是蒸熟的馍馍,可以食用,而面花因为上了色,是不能食用的。经了解,当地的花馍馍底,大的有十多斤重,小的如核桃、红枣大小,经常使用的则是两斤到半斤左右。图为张大娘制作花馍所用的工具,包括剪刀、梳子、擀面杖、镊子、竹签等。
张大娘做的花馍馍底个大量足,盘顶装饰细腻,花色丰富,人物、动物和花朵等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有不少图案都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深受客户喜爱,而且她制作的花馍价格便宜,一对普通的婚礼用花馍才卖24块钱。“在农村,价格就是便宜,而且有很多人家是拿面粉来换的。”张大娘说。图为张大娘在熟练地用剪刀剪一片面花。
“这几年,人们对这种纯手工的花馍越来越喜欢,一年四季预订的人不断。特别是春节前后和国庆节期间,可以说天天都有预订。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过年、过节时都回来了,很多人会趁着这个时候办婚礼,所以咱这花馍就要得特别多。”张大娘说,还有些人在外面眼界宽了,挣了钱了,即使家里不过事,春节期间也要买上一两套花馍,说是过年给家里添喜气。图为张大娘在给面花上点放装饰的黑豆。
随着花馍越卖越多,张大娘的名气也传了出去,不仅当地人来家里预订,还有一些外地人慕名而来。“去年,有个上海人到运城出差,不知听谁说的,专门跑到我家里来要花馍,而且还是要了一个比较大的。”张大娘打开自己的手机,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介绍,花馍无法走快递,因为面花很容易折断,那个人是抱着回上海的。
“现在蒸馍不能烧柴烧煤,只能烧液化气,成本最少增加百分之十左右,但我们家的馍价还是五年前的价格,一直没有涨。”张大娘说,在农村做生意就是讲究个信誉,手艺再好,信誉不行,也很难会有人登门,目前成本虽高了点,但要的人多,一年下来,老俩口还能挣3万多元,“我们挺满足的,可年轻人觉得太少,所以村里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学做花馍,能做的都是老年人了。”图为张大娘制作的一个精美花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