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丢弃在废品店的文物,因底部的122个铭文,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物璀璨夺目,其中有一些还曾经不为人所知,后来才发觉它的价值所在。比如有一件叫做“何尊”的青铜器,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到了这个档次的文物,被称为国宝当之无愧。然而它却曾经被卖到废品店,直到专家发现了它的底座上特殊的铭文后,才大放异彩。
在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一个叫做陈堆农民发现自己后院的土崖,因为下雨冲刷而出现了一些破损。他就前去查看,又感觉里面有些发亮的东西。好奇的他,找来工具小心挖掘,就找到了一个铜器。这就是本文的主角——何尊。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谁也没有认识到这个青铜器的价值。陈堆只认为这是铜的,可以卖几个钱。过了一年之后,趁到市里的机会,陈堆将这个青铜器卖给了废品站。一口气还卖了30元钱,这在当时还不算一个小数。
因为当时民众对于文物知识并不丰富,又因为物资紧缺,经常发生将文物卖到废品站的事情。所以,全国各地都有文博工作者在废品站蹲点,就是怕将文物处理了。当时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就是如此,他在玉泉废品收购站发现了这件青铜器。
虽然工作经验并不是太丰富,但佟太放敏锐地感觉到,这件文物造型古朴凝重,花纹大气工整,作为一件酒尊,高约40厘米,一定是件重要的文物。他立即向馆长汇报,博物馆则派来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前来鉴定。
王永光见识更多,立即发现了这件青铜器的不凡之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当即以30元的原价,又从废品店买回这件文物,并且带回了博物馆。
在当时,宝鸡博物馆兴高采烈,因为这件酒尊,是该馆1958年成立后第一件青铜器。按照当地专家的鉴定,这是一件西周的青铜酒器,上面有“饕餮纹”,所以被命名为饕餮铜尊。
如果是这样,它只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文物一样,还是不会备受关注。直到1975年,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下来考察,认为它造型优美,图案精致,特请求送到北京参加当年的展览。结果,就在这次展览中,专家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也有人说是故宫博物馆的唐兰)发现它的底部还有12行、122字的铭文。经过辨认,激动人心的发现被找了出来。这122个铭文是这样的: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首先,这段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目前关于“中国”二字有据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够激动吧,够自豪吧!这个意义不用小珏多说了吧?
其次,它第一次出现了接近现在“德”字。在之前的青铜器上,“德”字都是以“得”存在,并没有含“心”在里面,而在这件青铜器之后的文字记载中,就广泛使用了“德”字。
再次,这段铭文,是记载了周成王在五年四月,开始营建都城。在史书上一直有成王迁都洛邑的记载,而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正是这个历史事件有力的补充。
最后,因为这是有铭文,且注明了制造者的青铜器。按照命名规则,它被改名为“何尊”。这个更为简练霸气的名字,让它更为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