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8-1为什么被称为商品相机,现值2万元,有人说被低估了
前几天沈阳一个朋友同我打听上海58-1相机,说他弄到一台,不太知道背景,更不知道现在值多少钱了。
我今年6月份曾经到过上海,参观了“海鸥之家”相机馆,这个国产相机收藏馆是马正康先生开办的,馆里摆放着马先生收藏的500台多台上海产相机,100多个镜头,还有大量摄影、暗房器材,以及摄影资料。
展出的馆藏中就有好几台上海58-I相机。
后来马先生又发给我一些资料,里面有上海58-I的资料和图片。
1958年1月24日,上海自制的第一架“上海”牌58-I型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诞生。她是新中国上海第一台试制相机,因诞生于1958年1月,故定名“上海58-I型”。
马正康提供图片
马先生提供的资料:
“上海58-I型,全金属机身,适配35mm胶卷,旁轴型取景,商标是对角线的两端标上海两字,对角线是取景成像的光学示意图。厂标:中国上海照相机厂。横帘快门,设15档速度,6级光圈,镜头可伸缩,最大相对孔径F1:3.5。该机用材考究,做工精致,横空出世,一鸣惊人,至今仍公认是国产相机中的一代名机。”
最后,上海58-I相机总产量是1198架。
我想起自己也有一台上海58-I相机,是北京好友李立军2005年转让给我的,但不知道放在哪里,有十余年都没有动过了。我去网上查找,找到了2007年我发的一张图片,我的机身号是1295,属于后期的“无耳”机型。
我又想起了已经故去的北京赵俊毅先生,他是国产相机收藏与研究大家,九十年代在中国摄影报发表过上海58-I相机文章,他称这款相机为“商品相机”。
后来我们曾经探讨过,赵说“国产相机现在进入收藏领域的品种很多,但很多是不成功的试验机,上海58-1不仅实验成功了,而且进入到了市场,这很不容易。当时国家困难,有很多地方研制过相机,但最后只是简易相机大量生产,高档相机唯有上海58-I成功并生产,说它是商品相机,也是对它价值的最大肯定”。
赵先生说得很对,上海58-I不是新中国后第一台相机,甚至也不是建国后第一个仿制徕卡相机的,但它却是最成功的的仿制机。
而在它之前,北京大来精机厂在1955-1956年就曾经仿制出徕卡IIIc,也叫大来135相机,虽然当时也很轰动,报捷文章上了各种的大报,而最终并没有形成生产而不知所踪,估计一是技术终不过关;二是造价可能太高,不具有市场的基本要素。
而上海58-I为什么能行呢?
这也是我早年的疑惑,后来同上海收藏家赵振新先生探讨时,他说这主要得益于上海工商业的发达,得益于上海有一批成熟的工人技匠,有非常好的加工能力。
现在可能无法准确说出那台是中国人最早制造的相机,不过我看资料,上海好像在1924年就制造出有品牌的相机,而后来一直有一些简易的相机问世,到建国前,上海已经具备了制造相机的加工能力,只欠最后的整合资源了。
1957年9月,按上级要求,上海市钟表眼镜公司成立照相机试制小组,成为上海照相机厂筹建处,此后陆续将海通工艺厂、勤联文具制造厂、中星工厂、大明誊写用品厂、施鹤记镀厂等单位合并,于1958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上海照相机厂,按现在的话说是“强强联合”。
上海照相产业建国后的起步要晚于北京和天津,但在选取样机上却没有因为北京的“放弃”而知难而退,他们结合自己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工匠技能,依然选择了当时先进复杂的德国徕卡IIIB相机进行模拟仿制。
虽然上海的机加工能力很强,但在光学上却是“短腿”,镜头最后是委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设计的。当时长春云集了一批国外归来的光学专家,设计个相机镜头简直小菜一碟,而设计好的镜头最后又回到上海生产,由上海吴良材眼镜厂制造。
眼镜厂造镜头,现在听起来好像不可信,但这也是当年全上海最好的光学产品企业了。
1958年1月,建国后上海首架照相机问世,取名为“上海58-I”。
但“上海58-I”生产时间并不长,大约有两个版本,早期的机身两侧有“双耳”(背带环),晚期的没有了。
另外收藏价值较高的“上海58-I”相机还有两款特别版:
上海58-I型试制版 主要特征:机顶汉字商标“上海”两字为空心美术体,镜头外圈标有“上海试制品”字样,底盖内侧有一块标牌,标示:地方国营上海照相机厂试制品。
机身编号: 00025。(祖忠人)
上海58-I工业相机 这台工业机的顶盖是定做的,估计生产于1959年上半年。机器省略了对焦系统和速度调节系统。在上海58-I相机刚研制成功,就有用其机身的工业相机出现,说明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是多么迫切需要照相机技术的配合呀。
马正康提供图片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很兴奋了,“这相机我家也有啊!”
不是打击您,您家的可能不是“上海58-1”,而是它的兄弟:“上海58-II型”。两者区别主要看取景窗,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是上海照相机厂1958年研制生产的第二款,是在成功的上海58-I型相机基础上改进的。
“上海58-II”相机自1959年9月正式上市,到1961年9月停产,总产量是6.68万架,可以说大部分“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上海58-1”的成功研发,不仅仅是“商品相机”走向市场了,它还使上海照相机厂成为我国相机工业的带头羊,对于提振民族工业,增强国人信心,对于当时中国科研、医学、工业、国防的照相需求,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中国照相机中,“上海58-I”可以说居功至伟,其历史地位是没有其他相机可以媲美的。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价格了,现在一台上海58-I价值如何?我询问了几位做收藏相机生意的朋友,他们说早几年要2万左右,但是最近几年没人轻易卖,这个价值被低估了,而上海58-II都值三千到五千了。
我想起了上海后来研制的另外两台“商品相机”,红旗-20和东风120相机,前者单机在30万以上,后者单机在百万以上了。
你说,这上海58-I相机该价值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