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滦镇街道鸭池口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滦镇街办东南约4公里处,是长安区中部沿山一带的大村之一。1203户,4747人,耕地2060亩。
南屏翠岭,北展平原,水甘土肥,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据《西安通览》引古代文献记载:村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据考,当时此村分为上、下两村,南边叫上鸭池口,北边叫下鸭池口。唐末,子午谷发洪水,冲没西豆角和下鸭池口,只留下村西门外三官庙前的一棵槐树,作为这场灾难的见证者。1300年后,依然倔强地挺立着,身径2.82米,胸围8.85米,高7米余。三官庙内供土地、瘟神和地藏菩萨,20世纪30年代拆毁。
成村时距唐太宗李世民翠微宫崩殂已过去211年,原来的翠微宫下苑已改为严福寺。
《长安县地名志》记,因为村子地处终南山鸭池峪口,原为翠微宫出山的路口,称为“阿寺口”,地方方言“阿”读为“窝儿”,意为“那个寺口”。清嘉庆《长安县志》仍记为“阿寺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鸭池口”,盖因“阿”、“鸭”谐音而来。
另据乡贤老裕仁先生说:鸭池口村南有“经(金)庵寺”,初俗名“阿寺口”,此后唐僖宗借李克用回纥兵攻夺长安城,大将蒙克利马在阿寺口屯兵,认为地名不祥,改名为鸭池口;又传说,唐贞观年间,文武大臣随皇帝上翠微宫有两条路:一曰金沙涧(即今后峪沟),二曰东沟(即今鸭池峪)。东沟因上古时地壳裂变,形成一个梅花形的沉潭,面积约5亩地,当地人称为“神潭”。连雨三月,潭水不涨,酷旱三年,潭水不减。
主产小麦,玉米。原来有部分稻田,因水源日减,今已消失。土特产有板栗、柿子和茶叶。板栗个大,肉肥,有“蜜果”之称。据村老讲,元世祖忽必烈有一少妃,名叫果栗阿阔娜,娇娜纤巧,弱不禁风,每年冬至后必咳喘,食此“蜜果”气喘立止。忽必烈大喜,令内廷采买使常供不辍。也许因此,板栗被省级有关单位定为推广产品。柿子艳名极多,有虎丹、嫩香蕉、大饼儿、尖机儿、狮子口、冷娃、火晶等。大都属无核蜜汁型。茶树主要生长在鸭池峪两边的山坡上,产在东坡的叫东茶,产在西坡的叫西茶。东茶清香飘逸而后味微苦,有疏肝利胆之功效;西茶属武夷云雾茶之别种。据乡老噱传:西太后驻跸西安,让李莲英采买,结果只弄到二两四钱,分十二次饮下,顿觉玉体轻健,颜貌若二十许佳人。
村民姓氏驳杂,有张、章、刘、李、赵、倪、弋、田、吴、朱、马、樊等十多姓。其中张姓占40%,祖居原在西安南郊的庙坡头,原为十大户,因支脉繁盛,九、十两宗迁此,而今村中还有九家户和十家户的说法。民国年间,每年腊月三十日,两宗族长还去庙坡头祭祖。弋、齐两姓,原为下鸭池口村最早大族,因遭水患,死里逃生,迁到上鸭池口村。
改革开放后,逐步踏上奔小康、谋富裕、求发展的坦途。全村人均年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300元剧增到2009年的3600元,楼房林立,街道硬化,杨柳成荫。土特产板栗远销日本和南亚诸国。苹果、猕猴桃等杂果在西安、咸阳等市场独领风骚。
(商根利)
(刘世安)
村北205研究所和村南西安野生动物园的相继迁入,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气韵,村民正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吴孝先(1937— ),哈尔滨某军事学院院长。
(茹桂)
茹桂(1936—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作品多被国外博物馆收藏,在日本国声名尤响。
张咏华,秦腔著名旦角演员,9岁入易俗社,一出《庚娘杀仇》,誉满西北五省。
倪朗(85岁)和张有民(已故)均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曾出席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
投稿、闲谝